欢迎光临
币圈最新消息
192022-10

「空城」希壤折射大厂焦虑

来源:蜂巢Tech

撰文:凯尔

元宇宙(Metaverse)被视为下一个十年「最具张力的风口」,海内外叫得上名的互联网巨头则是最强劲的追风者,雄心勃勃的 Facebook 在 2021 年直接更名为 Meta,百度在年底造出了希壤。

2021 年起始的「元宇宙元年」已过一年,追风者的成果如何?

Meta 最近的一封内部信暴露窘境,旗下元宇宙产品 Horizon Worlds 连自己的员工都不愿使用。海外巨头的产品不行,国内大厂的状况如何?百度重金打造的希壤元宇宙平台同样缺乏人气,偌大的虚拟街区俨然一座「空城」。

巨头追风元宇宙接连碰壁,背后是互联网行业急于寻找新增长点的集体焦虑。移动互联网之后,能变革人类生活方式的技术进入向上突破的瓶颈期,互联网公司的红利期已过,元宇宙之风恰在这个节点吹起。然而,无论是海外的 Meta 还是国内的 BAT 之首百度,都没能在一年后交出令人满意的产品。

当互联网行业的内卷延伸至元宇宙赛道时,竞跑者已经不止大厂。祭出「去中心化」大旗的 Web3.0「航海家」们喊着颠覆巨头的口号而来,区块链公链的底层上出现了 Decentraland、The Sandbox 等元宇宙平台,吸得国际品牌纷纷建站。

对于习惯了流量簇拥的互联网公司来说,真正的焦虑已经不是能不能搞出像样的元宇宙,而是「下一个十年」里,流量与资本还能不能把票投给自己。

希壤不「熙攘」

「如果我们都不喜欢自己制造的产品,怎么能期望用户喜欢它?」Meta 元宇宙副总裁 Vishal Shah 在内部信中难掩不悦,不悦来自 10 月 8 日一份从 Meta 内部流出的备忘录,它记录了公司研发的 VR 社交网络 Horizon Worlds 的部分效果:Bug 太多,连开发团队也不经常使用。

更直观的是财报数据。Meta 2022 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负责实现元宇宙愿景的业务线 Reality Labs 营收为 4.52 亿美元,亏损额达 28.02 亿美元,是过去一年来最差的季度表现。整个 2021 年,该业务线净亏损超过了 100 亿美元。

Meta 元宇宙业务亏损的 2021 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Facebook 下决心 All In,甚至直接摘了「Metaverse」前缀,改名为 Meta。一年内,净亏损的 100 亿足见这家公司投入元宇宙的高成本。

Horizon Worlds 是海外互联网巨头构建元宇宙平台的结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领先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又拿出了怎样的产品?

登录莫比乌斯环星球造型的百度希壤元宇宙平台,一个科技工业风的三维城市初见雏形。但无论上午还是下午,希壤的虚拟街道亦或是各种虚拟的地标建筑里几乎空无一人。人最多的地方当属「出生点」,那是新用户刚进入希壤的地点。硕大的露台上零零散散立着几个数字化身,他们大多一动不动,打开麦克风交流,没人回应。

希壤的马路上没有车辆驶过,路边的广告牌上登载着数月前的活动广告。用户能够在希壤随意行走观看,但也只能行走观看,元宇宙概念中包含的「与现实世界交互」的特点在这里并不明显。

空荡的希壤街头

去年 12 月 27 日,百度将 Create 2021 大会放在了「希壤」举办,这也是百度打造的元宇宙平台首次进入公众视野。然而,希壤首秀一言难尽。据参与者回忆,大会现场时常出现加载过慢和卡顿,如果选择近景镜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演讲画面相当模糊。

建成接近一年,希壤并不熙攘,人们为什么不愿意来?

进入希壤几乎没什么门槛。在百度搜索键入「希壤」,直通客户端下载页面,安装完成后即可体验。但粗糙的建模、不够丝滑的浏览都成了用户拒绝「二次登陆」希壤的理由。

经实际测试,用户用数字化身在希壤行走时经常会遇到「空气墙」,前方明明没有任何遮挡,就是无法通行,但在某些场景中又能直接穿墙、穿车而过,行走、奔跑是数字化身在希壤中的基操,但跳跃是不行的。

B 站 UP 主「刚子」曾在希壤体的验视频中发出灵魂一击,「以百度的技术实力,不应该做成这样啊。」他认为,希壤建模的质量、画面流畅度、人与空间的交互性都与预期有较大差距,「网游都比它做得精细」。

希壤场景

在苹果 App Store 上,希壤的评分仅有 2.3 分;在 Realme 软件商店,希壤有 17.5 万次安装,但评分仅为 1.6。「希壤有人物,有场景。但人物捏脸不如仙剑奇侠传类的网游,场景建模质量不如绝地求生这类游戏。再加上希壤里没有游戏可玩,只是参观实在太枯燥了。」有用户如此评价。

Meta 旗下 Horizon Worlds 的口碑也不好,海外网友嘴下没留情,人们吐槽,这个斥巨资打造的元宇宙,整体画质都不如《堡垒之夜》游戏;所有人的虚拟化身都没有下半身;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元宇宙形象被批评为「毫无生气的呆板样」……

海外也好,国内也罢,互联网巨头打造的元宇宙空间一时竟陷入了相同的窘境。

集体焦虑

作为代表中国审定、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今年 9 月 13 日针对元宇宙,给出了一个学界和产业界的共识性概念: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拿产品比照这个概念,目前来看,互联网大厂做出的元宇宙平台只是利用了数字技术,距离构建「世界」还很遥远。

希壤面世的一个月前,也就是 2021 年 11 月,A 股上市公司天下秀发布了「虹宇宙」APP,抢先高喊着「推出了国内第一个元宇宙」,效果最先反映在股价上,天下秀股价接连涨停,市值飙升。但这款主打虚拟房产交易的应用很快被媒体批评为「炒作」,一个月后,「虹宇宙」成了闲鱼等平台屏蔽的关键词,该 APP 对涉及交易的内容进行了下架。

紧接着的 12 月 4 日,网易在创新企业大会开秀元宇宙肌肉,公布了面向元宇宙的技术架构,推出了沉浸式活动系统「瑶台」。今年 6 月,网易把一场生态摄影展搬进瑶台,有自媒体体验后指出,瑶台内置的虚拟形象只能做系统内设置好的几个姿势,走到他人身边并不能进行对话、交流,而鼠标点哪里、人就走哪里的操作让人感到僵硬、笨拙,频繁用鼠标右键调整视角着实「心累」。

挂羊头卖狗肉、体验不佳成了国内互联网公司做出的元宇宙通病。相对而言,百度对希壤的产品力倒是自有「一杆秤」。2021 年 3 月,希壤第一个版本面世时,百度内部将其命名为「-7.0 版本」,副总裁马杰解释,之所以版本号是负数,「是因为我们认为最少需要七年时间才能做到交到消费者手中」。

当人们以为元宇宙还需要漫长的等待期时,9 个月后,「-6.0 版本」的希壤被推到了公众面前。为何如此匆忙地推出并不成熟的希壤?百度没有解释。但这个曾排在「BAT」之首的公司几乎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面对新风口时的焦虑缩影。

10 月 14 日,百度在美股的总市值为 370.25 美元,相比去年 2 月 1159.35 亿美元高点,跌去了 68.06%。身后的「AT」也在缩水,但股价在对比中没那么难看,腾讯控股在港股总市值为 2.39 万亿港元,折合约 3044.86 亿美元,是百度的 8 倍多;阿里巴巴在美股的总市值为 1985.92 美元,是百度的 5 倍多。

错失移动互联网风口让百度在大时代中落伍。在 PC 时代,百度是搜索引擎领域的霸主,牢牢占据着互联网的流量入口,百度贴吧一度成为中国网络社区的集大成者。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百度屡次推出的新产品都没有激起浪花,匿名社交 APP「听筒」、语音社交 APP「音啵」、视频社交 APP「一起吧」均未能成为主流,就连百度贴吧也因广告过多、垃圾信息充斥而跌落神坛。

相比之下,腾讯有 QQ、微信、王者荣耀,牢牢把控着社交和游戏赛道;阿里巴巴有淘宝、天猫、支付宝,在电商和移动支付领域占坑,两大巨头通过投资布局分别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互联网序列,用移动端应用改造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庞杂的手机 APP 中,百度系应用始终难以冒头。

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上,百度开始大力押注 AI,一度被视作能与 Google 在国际市场一较高下的公司。希壤举办 Create 2021 大会时,AI 被视作元宇宙的底层,李彦宏声情并茂地表示,「一个人机共生的时代正在到来,创造者们将迎来中国人工智能黄金 10 年。」百度副总裁袁佛玉也认为,元宇宙是强大 AI 能力与虚拟空间的完美结合,没有 AI 构建的底层框架,就不可能创造出足够迷人的元宇宙上层建筑。

凭借在 AI 领域的积淀,百度想从元宇宙中重夺在社交、电商两大赛道中失去的流量,这并不难理解。从结果看,希壤尚未让百度押了重注的 AI 发挥效用。而在数字藏品上受挫、下架了「幻核」的腾讯不再强调元宇宙,重构了一个新概念「全真互联」。新一代 BAT 的「B」字节跳动则打算通过收购 VR 公司 PICO 拿到通往元宇宙的「船票」。

内卷加重了互联网老大哥们的焦虑,但抓住「元宇宙元年」尾巴的公司们尚未满足用户的期待。

Web3.0「革命者」

卷到元宇宙的互联网公司们虽然还没造出好产品,但对商业模式的探索已经开始。

截至目前,希壤的版本号来到了「-5.4」,若按照百度的标准,希壤还需要 5 年时间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消费级产品。尽管 C 端用户难笼络,但 B 端企业愿意埋单。希壤之内,吉利领克、一汽奔腾落成了汽车数字展厅,伊利金典在其中开了一场元宇宙发布会,蓝色光标联合希壤打造了「首个元宇宙品牌商业街」,英特尔科技体验中心、风语筑数字艺术馆纷纷落地。据悉,企业们在希壤落地,需要支付场地租赁等费用。

百度旗帜鲜明地将希壤的商业化瞄准了 B 端,推进 VR 教育、VR 云展会、VR 产业园等业务在元宇宙落地。但问题是,线上的 B 端也得靠 C 端的流量解渴。元宇宙倡导的「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在希壤里看不到踪影,因为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希壤里无法被打破,依然是平台赚 B 端的钱,B 端赚 C 端的钱。

然而,当元宇宙这股风吹起来后,横在巨头面前的威胁并不只有同行的竞品,要革了巨头之命的 Web3.0 创业大军以「元宇宙原著民」的姿态、打着「去中心化」的旗号杀将出来。

这群人认为,互联网下一个十年需要打破的瓶颈是释放用户的数据所有权,流量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数据向谁授权、被谁使用,用了的人要付费,要分利,互联网巨头不能再独享数据红利,建立在这个游戏规则上的元宇宙才具有突破意义。

在 Web3.0 创业者的视角下,Web2.0 时代是由互联网巨头牵引,绝大多数人不得不使用中心化公司提供的服务,哪怕需要将个人隐私和用户价值拱手相让。但如果将元宇宙视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你是否还愿意让一个中心化的互联网巨头成为这片空间的主宰?

原生于以太坊区块链网络上 Decentraland 第一个说「NO」,它是当下 Web3.0 元宇宙的主要代表形态,主打开放化、不受任何中心实体控制。进入 Decentraland 的用户不需要注册账户,加密钱包成为主要入口,这个入口的秘钥掌握在用户手中,权利与授权规则写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里。

比百度们更进一步的是,Decentraland 已经借区块链构成出一套经济系统,用户可使用货币意义的数字资产购买土地,获得所有权,而后便可随心所欲地开发地块,构建归自己所有的数字建筑,交易土地、数字商品和数字艺术品成为用户赚取收益的渠道。

Decentraland 的活跃数据在区块链上真实可查,尽管日活钱包数量(DAW)仅为 622,但搭建在这个元宇宙空间内的智能合约数量已经达到 3553 个,包括地块交易类、建筑类等等。

Decentraland 中的三星虚拟店

更令人瞩目的是,Decentraland 获得了众多国际实体品牌的入驻:三星在内开设了 837 旗舰实体店的虚拟版本,苏富比在其中推出了线上虚拟画廊,还举办了一场元宇宙拍卖,Adidas、Netflix、雅诗兰黛等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也都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开始数字化建设。今年 4 月,Decentraland 举办了 Metaverse 时装周,包括 Paco Rabanne、Cavalli 在内的 60 多个国际时尚品牌参与其中。

重要的是,B 端企业在 Decentraland 建站,无需为平台付费,他们和普通用户一样,想在空间内搭建一个建筑,需要自己用数字资产买地,然后利用平台提供的模块或品牌开发即可。这就为想要搭上元宇宙顺风车的品牌们提供了新的选择。

本质上,Decentraland 类的元宇宙并不想成为流量的集中站,它更像是一个底层平台,将流量与需要流量的主体置于同一空间内,如何与用户展开互动,得靠品牌自己的运营能力。这与现实世界的商业运行逻辑趋同。对照元宇宙「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特征,Web3.0 序列下的元宇宙空间似乎贴近。

可以想象,下一个十年,在元宇宙赛道上内卷的互联网公司们将不仅会彼此竞争,还要面对外部的「革命者」。随着技术的发展,他们应对的考验也不再是 5G、VR、AI、区块链这些技术的硬突破,而是思维的选择:到底要用竞争壁垒给自己贴元宇宙「瓷砖」,还是自我革命构建开放、透明的互联网底层。

他们的选择摆在眼前,用户同样如此。

Voyager 出售提案包括对高管在三箭资本贷款问题上的和解

据 The Block 报道,Voyager 破产程序中的新法庭文件显示,负责调查该贷款机构破产前情况的小组正建议与高层管理人员就其在向对冲基金三箭资本提供近 10 亿美元贷款进行和解,包括首席执行官 Stephen Ehrlich 和前任首席财务官 Evan Psaropoulos。据悉,二者此前同意借给 3AC 10 亿美元的加密货币,而随着 TerraUSD 稳定币的崩溃,Voyager 公司面临近 10 亿美元的索赔。对此,有声音称 Ehrlich 和 Psaropoulos 没有做好尽职调查,或以一种可以更好地保护 Voyager 的方式构建贷款。

文件显示,若达成和解,两位高管将归还 130 万至 300 万美元的个人资产,并通过董事和高管责任保险归还最多 2000 万美元的资金。据称,调查没有发现围绕 3AC 贷款的欺诈或明显失误的证据。和解后,两位高管将免受与 3AC 贷款有关的未来法律诉讼。

原文链接

Web3 咖啡馆见闻:狂热、暴富、落寞,欲望永不打烊

撰文:李秋涵

来源:深燃

走出五道口地铁站,穿过酒吧一条街,经过一条林荫小道,不远处是一家咖啡馆。它夹在电动车店和房产中介门店之间,灰色的墙面、黑色的 logo、白色的店名,和四周闲适的氛围,划开一条硬朗的分割线。

这是一家以 Web3 为主题的咖啡馆。

在很多人还在好奇 Web3 是什么的时候,这里已经聚集了一批创业者、投资人、围观者。

坐在靠窗位置的林俊,点了一瓶巴黎水,刚向两波人分享了自己的创业项目,邻座的中年大叔叫住了他,「小伙子,听你一直在讲,能不能跟我聊一聊」,中年大叔头发花白,在这里安静坐了一下午。

「很高兴认识,方向很有趣」,5 分钟后,中年大叔站起了身,表示有人来接他,得先走了。他们加上微信,相约第二天再详细沟通。

后来林俊才知道,这位中年大叔是一位资深投资人,操盘着上百亿的母基金,曾上过胡润百富榜榜单,现在正在研究产业趋势。

这样的场景,在 Web3 咖啡馆上演,不会有人觉得奇怪。穿过门店的玻璃橱窗,仿佛又回到了移动互联网行业初期,那个让创业者疯狂的时代。

毕业于北大的 80 后林俊经历过那一切,2015 年前后,就在距离这里 3 公里外的中关村创业大街,220 米的街道上曾经挤进了近四十家以咖啡店为代表的创业服务机构,以车库咖啡最为知名,创业者在那里找合伙人、拉投资,不眠不休。现在,移动互联网浪潮式微,Web3 成了一片新的创业热土。

这家 Web3 咖啡馆,也成为了一个观察 Web3 浪潮的独特切口,深燃曾数次前往,与众多身份各异的人交流,这里充斥着狂热与落寞、暴富与赔钱、梦想与投机,堪称「矛盾的集合体」。

就如同林俊喜欢点的巴黎水,别名在法语中意指「沸腾之水」,在这里,欲望正在沸腾。

狂热:「Web3 是什么重要吗?它让人们赚到了钱就行」

Web3 咖啡馆自成一个世界。

推开门,色彩多了起来,几乎都与 Web3 项目有关。门口摆放着一只「无聊猿」雕塑,这是最出圈的 NFT 项目(指非同质化代币),地板价(市场最低价)曾一度达到 42 万美元,一年翻了 1800 倍。墙上挂着多个知名 NFT,有 Mfers 火柴人、像素猫头鹰等,每一个小头像背后,可能就有一个造富或破产、大起大落的故事。

店员小伟是一名刚工作不久的 95 后,不懂 Web3。来这里上班以后,他也想过买一个 Mfers 火柴人试试,店老板劝住了他,「你的工资不够烧的」。

所以直到现在,小伟都与 Web3 的世界保持距离。一到周末,他会主动选择坐在门口给顾客扫码测温,因为店里实在是太吵了。大批从业者来这里发项目、办讲座,九张桌子早已坐满,几十平米的空间里,就连站的地方,都需要挤一挤。

小伟所言不虚。九月的一个周末,深燃推开店门,就像是走进了高中时期的早读课,人声鼎沸。没有座位,很多人就三三两两的站着聊天。有外国人用英文夹杂着中文交谈;有留着公主切发型的年轻女士,边聊边喝着咖啡;出现最多的还是 T 恤配休闲裤,这是互联网行业里常见的打扮。

九月的一个周六,Web3 咖啡馆里挤满了人,摄 / 深燃

这里有着独特的语言体系。「推特」是出现频次最多的社交媒体,「海外」是最常出现的「目的地」,「链游」「NFT」是最常出现的项目名称,「政策」是最容易引发沉默的导火索。

当天,有五个 Web3 项目在这里首发。其中,有两个是 NFT,三个是「X To Earn」模式(指用户在 X 中获得报酬,X 可以是人的任何行为,包括吃饭、睡觉、购物等)。不过,对项目感兴趣的人看起来并不多,即便是主持人拿着话筒,声音洪亮的介绍活动,也没有让大部分人停止各自的聊天。这类项目在圈内已经见怪不怪了。

这还不是 Web3 咖啡馆最热闹的时候。9 月的一个周末,明星伊能静来到了这里。

一位当时在场的人士告诉深燃,伊能静从马路对面走过来,微笑着穿过人群,「和我们每个人打招呼,没有架子」,说着还展示了当时拍的视频。介绍项目的环节,「她一边讲,我们一边看手机,她提到的那款 NFT,价格一直蹭蹭蹭往上涨,拉成了一条很长的直线」。这意味着,圈子里又有人赚到了钱。

带有伊能静签名的一张 NFT 图片,被放在了店门口的橱窗上。咖啡桌上,也放了宣传卡,其中有伊能静丈夫秦昊在 2020 年爆款剧《隐秘的角落》里饰演的张东升形象,附带的文字是,「去爬山吗?Web3」,用了谐音梗。

「要不是 Web3,你说我们能有机会认识伊能静吗」,上述人士感慨。

Web3 咖啡馆里与伊能静有关的宣传卡,摄 / 深燃

Web3 咖啡馆的确让很多身份背景各异的年轻人聚在了一起。那天下午,深燃就认识了一位行为艺术家;一位在美国长大,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矿工(指运用挖矿设备,也就是矿机参与挖币的人);一位会英语、法语的推特网红;一位 2014 年就去美国创业,2020 年疫情后回国的 80 后投资人。

一位常混迹在 Web3 咖啡馆的创业者告诉深燃,他在这里碰到的人,「说的话 80% 都有水分」,自己得学会甄别。

在这些刚认识的人中,80 后「投资人」吴非最有交流热情。他自称投的是「互联网高科技」,但在被问到投的是什么类型的项目时,他数次把话题绕开。到最后,他提到投资过的项目是,买过比特币和狗狗币。

聊到「Web3 到底是什么」「Web3 能带来什么」这类问题时,他表现得不以为意,认为没有太多探讨价值,并把问题又抛了回来。

后来,尴尬的气氛被来自咖啡厅中央的尖叫声打破,大家正在往纸杯里扔球。他介绍,这是美国校园很流行的游戏「Beer Pong」,玩家把乒乓球扔到另一边的啤酒瓶杯内,如果没有做到,就要把酒喝掉。有人赢了,传出喝彩声。

「你说他们是冲着 Web3 来的吗?Web3 是什么重要吗?」他对深燃说,「它让年轻人赚到了钱,这就行了」。

创业:梦想者、探索者、投机者,都来了

如同当年创业大街的咖啡馆里挤满创业者一样,开业仅两三个月的 Web3 咖啡馆里,最不缺的也是创业者。

林俊刚向一位穿着白色 POLO 衫的中年人介绍完项目,又和同行的小伙伴,认识了咖啡馆里另两位 95 后创业者,分享起各自的创业经历。

在这里,因为有共同的理念、相似的处境,创业者们能很快从陌生到熟悉,甚至能有机会认识创业伙伴、投资人。但由于目前 Web3 行业鱼龙混杂,同时受限于技术发展和政策监管,创业项目同质化严重,主要围绕「发 NFT」、「做 X To Earn」、「做社群及 Web3 科普和资讯分享」三类展开,也需要投资者花时间甄别。

入局的创业者们想法也不尽相同。在深燃接触的创业者里,有的认为 Web3 还是「皇帝的新衣」,但不重要,能赚到钱就行;有的还看不明白方向,但隐约觉得是未来,边接触边学习,让自己不至于掉队;有的是坚定的弄潮儿,有改变世界的野心,认为已经到了适合入局的时候。

95 后杨建属于第二类。晚上 8 点,他还坐在靠窗位置,对着电脑办公,一旁的伙伴正趴在桌上小憩。

他告诉深燃,他们把 Web3 咖啡馆当成办公地点,几乎天天来。三个月的时间,他们已经在这里办了五场活动。

「一开始接触 Web3 时,我就在想,这到底能干什么?」杨建歪了歪头,「其实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说完,他笑了,露出小小的虎牙。

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创业的热情,因为「一直在岸上,是没法学会游泳的」。他们的项目,也变换过一些方向,最开始做的项目,因为技术难度过高暂时搁置了,他们也做过 NFT,不过没有推向市场,后来,他们给很多文化公司做了 NFT 发行服务。随着团队项目走上正轨,他们计划着从 Web3 咖啡馆搬出去,单独租一个办公室。

林俊则属于第三类。他经历过互联网创业最疯狂的时候,他回忆,当时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一些墙上贴满了项目,很多投资人、创业者写上自己的联系方式」。

创业近十年,他做过游戏、社交应用等十多个项目,也有跑得不错的,曾累计拿到几个亿的融资。

但他觉得,它们的社会价值、产业价值,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还不够,他想要自己的产品真正被更多人所需要。

创业者最害怕的,是走进不存在的赛道,即便是做到最好,也没有用。对于 Web3,他有过迟疑阶段,2017 年、2018 年,他身边很多人通过发空气币就挣到了大钱,但那不是他想要的。

时间到了 2021 年,Web3 生态发生大变化,他也在这里看到很多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比如 NFT 应该怎么定价?Gamefi(链游)现在很多游戏并不好玩,这个模式能不能更好的利用?现在 NFT 都是代表身份性的 NFT,能不能做具备实用性功能的 NFT?「这些问题清晰明白的摆在那里,就看谁能解决」,林俊表示。现在,他正在做服务 NFT 项目方的产品。

他来 Web3 咖啡馆的次数不算多,但看着比他小近 10 岁的年轻创业者,他觉得像是回到了当年在创业大街的感觉,「有同行者,就不孤独了」。

暴富:造富容易,风险也高

Web3 之所以这么火热,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能造富。

背着双肩包,一进来就四处拍照的 95 后梁峰,就是暴富者之一。他是来北京旅游的,路过 Web3 咖啡馆打卡,身材高大瘦削,看起来稚气未脱。

他告诉深燃,由于在美国留学,他 2017 年毕业时就接触到了以太坊,并一直在以太坊上写代码。这是赶上了红利的年轻人,2017 年年初以太坊「起步价」只有 8 美元,到年底就一度达到 800 美元,现在经历熊市,价格在 1300 美元左右。不过被问及到底赚了多少时,他身体往后仰了仰,表示不方便透露,只是腼腆地说,依靠着炒币和写代码项目,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现在,他的日常就是四处旅游。

经常来这里的张志刚也遇见过这样的年轻人。有一次,他在 Web3 咖啡馆和朋友聊一个圈内很火的 Web3 项目,拥有一个(产品)就至少价值 30 万人民币。这时一个 98 年的小伙子加入了对话,「哦,这个东西啊,我有 100 多个」,说得云淡风轻。

充满戏剧性的是,两人还有过一面之缘。当时小伙子还在念大二,工作多年的张志刚作为评委参加了他们学校组织的科技创新大赛。几年后再见,小伙子资产已经上亿,张志刚连连感叹后生可畏,「他当时用了百倍杠杆,风险也很高,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跌幅,就清仓了」。

这里还出没着操盘过更大资金的人。

前文与林俊聊天的中年大叔,每次都坐在靠窗边的位置,脚下放着一个运动包。他一坐就是一下午,一个人,不说话。有时有人和他搭讪,店老板也偶尔会介绍投资人给他。

有一天,当店老板跟他寒暄过后,深燃上前想跟他进一步交流,他指了指蓝牙耳机,微笑表示「正在开电话会,抱歉」。

半小时后,他起身提上运动包,离开了咖啡馆。深燃跟了出去,只见一辆黑色轿车停在路边,身穿正装的年轻司机打开后备箱,放进他的运动包,然后为他拉开了车门。在车门关上之前,深燃再次提出想与他交流,他微微愣了一下,仍然重复着刚才的那句「正在开电话会,抱歉」,随后关门离去。

后来,根据多位知情人的介绍,我们在网上了解到更多关于他的信息。他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已有 20 年,与上百家投资机构共同投资孵化了 5000 多家科技创新类企业。百度百科显示,他拥有的资产达几十亿人民币。

「在互联网第一波吃上红利的人,已经财富自由。他们最常见的标志,就是运动包,因为每天会花很多时间在运动上」,一位 Web3 从业者对深燃解释。

落寞:被大厂裁员,被币圈套牢

有人暴富,就有人成为韭菜。

来咖啡馆等朋友的吴非,曾有过暴富的机会。

他说,2014 年刚去美国时,他就买入了比特币。当时买的理由很简单,他发现手里的钱不够买房,「房价一直在上涨,既然房子可以炒,为什么比特币不可以?」

2014 年比特币平均价格是 526 美元,2021 年一度突破 68000 美元,涨幅超 100 倍。可惜,还没能等到大涨,他就在一次熊市中卖掉了比特币,如同很多人那样。去年,他又重金买了狗狗币。这是被当做玩笑创造的加密货币,在马斯克的「带货」下,价格曾在短期内暴涨 100 倍,但行情很快过去,狗狗币暴跌,他的几十万打了水漂。

提到这段往事,吴非很淡定,毕竟在币圈,暴涨暴跌,都不是新鲜事。

90 后小勇是第一次来到 Web3 咖啡馆,和在币圈社群里认识的朋友老杨见面。2017 年,他开始炒币,当时看着身边有朋友通过炒币赚了 100 万,他就动了心思,结果没想到亏了 50 万,「被信仰深深伤害」,他苦笑,虽然后来赚回一些,但最近又被套牢了。

他依旧说,「Web3 是信仰」。

「是什么信仰?」被深燃追问,他说不出话来,把话题抛给了老杨。老杨经营过传统书店,是当天 Web3 咖啡馆里唯一穿休闲西装的人。他推了推眼镜,认真聊起 Web3 来。

不过他的重心不在这里,他向店老板询问起到 Web3 咖啡馆办活动的事宜。后来,又问起了一位路过的朋友手里币的情况。「别提了,被套了」,那人指着墙上的 Mfers 火柴人,说自己最近亏惨了,边摆手边走开了。

Web3 咖啡馆墙上的 Mfers 火柴人,摄 / 深燃

「别听他这么说,他赚了很多」,老杨羡慕的说。话题最终又回到了币上,他和小勇都在叹气。吃饭时,小勇一直刷手机看行情动态,连连说,「币圈一天,真的人间十年」。

他们本职工作也不顺利。小勇曾是一家大厂的运营,今年被裁员,已经待业 4 个月,「我是真的不想上班了」,小勇原本就厌倦了职场,被裁后他没有找过工作,后来尝试过直播带货。

今年上半年,老杨刚从上一家就职的 Web3 公司离职,原因是项目决定要发代币了。

这有法律风险,在 2021 年 9 月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中有明确的规定,对于相关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的境内工作人员,以及明知或应知其从事虚拟货币相关业务,仍为其提供营销宣传、支付结算、技术支持等服务的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依法追究有关责任。本分的老杨只有离职,现在,他在一家 Web3 公司做运营。

听说现在互联网行业大厂纷纷在降本增效时,他一边吃面一边感叹,「那我还得感谢 Web3 给了我一口饭吃」。

结语:「如果看不清本质,就只能被浪潮带往各处」

除了周末,大多数时候 Web3 咖啡馆没那么热闹。

有一次,深燃下午 2 点走进 Web3 咖啡馆时,小伟正一个人趴在桌上发呆。他告诉深燃,终于迎来了今天的第一位客人。

过了不久,有网红来这里打卡,录制视频时对着镜头指着墙面的 NFT 介绍,「这些价值好几百万」。有路过的一家三口,戴着哆啦 A 梦图案口罩的小女孩,指着墙上的 Mfers 火柴人问,「爸爸,哪个是你的啊?黄色的那个吗?」

但很快,他们就走了。

九月的一个工作日,Web3 咖啡馆顾客稀少,摄 / 深燃

这背后有咖啡店定位为 Web3 线下社区的原因,过滤了一部分消费者,也有地理位置的影响。店老板和老杨聊天时就提到,和互联网创业者曾集中在中关村不同,他们发现,很多 Web3 从业者工作在望京,来五道口并不方便,他们也在考虑要不要去望京开分店。

不过本质上,当下的 Web3 创业热潮,还是和此前的互联网浪潮不可同日而语。

60 后老马是第一次来到 Web3 咖啡馆,他是一名资深技术人员,2000 年前到美国工作,2017 年回国。有人把 Web3 行业的火热,和 2000 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做对比,老马摇摇头,那时,他身边的朋友都赶着去互联网弄潮,接着,他目光环视一周冷清的咖啡馆对深燃说,「你看,现在这里就只有我们俩」。

「看下来 Web3 更像是区块链的新概念包装,政策限制下,国内能做的空间不大,从项目本身来看,也没有看到太多创新的东西」,他表示。

咖啡馆里,不止一位从业者提到项目缺乏创新、同质化的问题,林俊表示,「很多 Web3 创业者,做的项目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也没有想明白」。

Web3 领域本身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Web3 较为公认的定义是,去中心化的一种新互联网应用形态。在这个概念里,有两个板块必不可少,一个是区块链技术,一个是 Crypto,即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

现在,加密货币来到了熊市。10 月,比特币价格已经从 2021 年最后一天的 47169 美元跌至 19000 美元左右,跌幅约 59.7%。知名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Coinbase 在 6 月份宣布,将无限期延长招聘冻结期,全世界最大的 NFT 交易平台 OpenSea 宣布在 7 月中旬裁员约 20%,一些人已经离开了 Web3 行业。

在圈子待久了,杨建觉得,很多人都是相似的。有的是 Web2 浪潮没赶上,来币圈淘金的;有的赶上了 Web2 末班车,但是在公司占据不了核心地位,不被重视,出来加入社区、组织,找成就感;有的想做一番事业,但因为 Web2 很难做,也没有其它方向,于是加入了 Web3,「其实本质上,现在大家都在赶浪潮」。

「如果看不清本质,就只能被浪潮带往各处」,他说。

Web3 行业人来人往,Web3 咖啡馆,也见证着一团团欲望,在这里来了又走。

创业多年,林俊说,对于自己而言,创业比上班更容易。他喜欢杨建们身上的创业热情,就像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创业的影子,「恨不得让所有人知道自己做得很好,这是很宝贵的状态,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唯有我们所相信的」。

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的梁峰,继续坚定投身 Web3,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全世界的聪明人都在这里」。几天后,深燃在他的朋友圈里看到了在云南洱海看海鸥的照片。

相比于在 Web3 里赚了一大波钱的年轻人,老杨和小勇现在的目标是,先挽回损失。老杨调侃,干脆开 100 个推特账号,给自己刷评论,把自己捧成币圈 KOL。

吃完饭后,两人去往地铁站。当天,北京突然降温,刮起大风。两人一个高大魁梧,一个身材瘦弱,蜷缩着走向暮色里。

a16z 反对 MakerDAO 联创将 MakerDAO 分解成更小单元的设想

据 CoinDesk 报道,作为 Maker 的投资者,风险投资巨头 Andreessen Horowitz(a16z)发文反对 MakerDAO 联合创始人 Rune Christensen 将 MakerDAO 分解成更小的单元的设想。a16z 合伙人 Porter Smith 撰文表示,可以在不妨碍增长的情况下改善去中心化,并遵守当前的法律和监管环境的变革。这包括改进目前基于核心单位的系统,而不是将协议的治理结构分解成更小的单位,即 MetaDAO。

关于如何重组 MakerDAO 的结构,目前有两个提案正在开放投票。据调查显示,大约 90% 的投票者支持以牺牲核心单位为代价创建 MetaDAOs。此前,Rune Christensen 提出让 DAO 在没有创始人的情况下实现自我维持的计划。该计划将把 Maker 的资金转移到以太坊中,并创建可以对协议做出快速决策的 MetaDAO。

原文链接

周星驰在社交平台上招聘 Web3 人才,并称会亲自挑人

10 月 18 日,周星驰在 Instagram 开通首个社交账号,并发布人才招募令,“在漆黑中找寻鲜明出众的 Web3 人才,助我建造创意未来”。具体要求包括熟悉 Web3、有项目管理经验、有头脑又宅心仁厚。周星驰还表示会亲自挑人。

原文链接

NFT 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

作者 Ari Juels

Ari Juels是纽约康奈尔大学的教授,也是IC3的联合董事。另外,他还是Chainlink Labs的首席科学家。他参与撰写了一篇关于NFT的论文,名为《艺术和藏品NFT:入门和展望》(“NFTs for Art and Collectables:Primer and Outlook” ),目前他正在准备10月份在纽约的NFT画廊开幕

如果你在街头随机采访路人,问他们对非同质化通证(NFT)的看法,你会听到哪些答案?有人会吐槽说NFT是超级贵的卡通猿猴图片或推特头像;有人会一知半解地跟你聊cryptocurrency;有人会说到一些明星的名字;还会有人提到“泡沫”这个词。

总而言之,很多人都觉得NFT的标签就是轻浮、奢侈和非理性。这种观点其实也无可厚非,但实际上NFT的核心价值远非如此。如果你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随着NFT的市场价值和关注度双双崩盘,许多人开始质疑它作为一项技术以及文化趋势的可持续性。NFT市场泡沫的破裂是否印证了NFT只是注定将消失的投机资产呢?归根到底,NFT到底有什么实用价值呢?

不过话说回来,实用价值并不是如今艺术或藏品NFT的关注重点。毕竟,Rembrandt或Damien Hirst的实物艺术作品,莫扎特或披头士的音乐作品,或法贝热彩蛋或爱马仕铂金包等奢侈品的价值也与它们的实用价值毫无关系。当然,大多数NFT艺术家还没达到Rembrandt的水平,但至少Damien Hirst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中。

看待NFT的一个重要视角是将它看作一种创作艺术和藏品的新媒介。在过去几个世纪以来,无论是油画、电吉他还是照相机,这些技术创新都不可避免地颠覆了艺术创作和展示的方式。NFT也是这段漫长历史中的一个节点。一个活跃的社区正在使用机器学习生成艺术品,以此探索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数字艺术会随着环境以及社区共创等外部因素而不断变化。

此外,NFT本身也具有实用价值,并且价值还会不断增长。比如NFT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艺术品市场的关键问题,其中包括溯源和版税支付这两大块。

溯源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前任董事Thomas Hoving估计他检验过的文物中约40%(包括许多放在博物馆的文物)都是伪造或来历不明的。虽然很多人对这个比例表示怀疑,甚至质疑他对“伪造”的定义,但毫无疑问传统艺术品市场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很多问题都跟溯源有关(注:溯源指追踪艺术品的创作历史以及经手人)溯源有助于判断一件艺术品的真假以及价值。如果无法适当溯源,就可能会出现“惊吓”。比如导演斯皮尔伯格发现他买的Norman Rockwell的画作是被盗来的;盖蒂中心发现斥资1000万美元买的古希腊雕像来路不明

而NFT可以将溯源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任何人都无法篡改。所有权由区块链地址甄别,可以公开查看,并且无法被伪造。另外,还可以在链上公开竞拍信息和身份信息,以建立强大的溯源机制,解决艺术品市场各种屡见不鲜的问题,比如洗钱

版税

艺术家一辈子穷困潦倒,死的时候身无分文,这种故事我们经常会听到,比如梵高。这些故事提醒了我们艺术家经常会在艺术市场中被压榨。他们的作品在二级市场中出售时创作者本人通常不会收到版税,这点在美国听起来很令人惊讶,但在其他地方却十分常见。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故事:艺术家Robert Rauschenberg的画作“融化”(“Thaw”)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卖,藏家以85000美元的价格卖出画作,而他最初从艺术家手里买这幅画的时候只花了900美元。Rauschenberg向那名藏家大吼说:“我累死累活画画结果就是在为你赚钱!”

NFT可以自动执行版税支付(不过由于技术问题而产生了一些漏洞)。也许更重要的是让艺术家有权决定其作品在之后的一系列出售条款。比如,艺术家可以设置她的NFT售价不能超过1000美元。或者她可以行使类似法国《著作权法》的权力,在作品出售后仍可以保留一定控制权。在一些情况下,作者甚至可以将作品毁掉

虽然一些买家可能会反对让NFT创作者保留如此大的控制权,但区块链的透明性确实可以保障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问题和潜在的解决方案

如今的NFT市场也充斥着各种问题。未经授权复制作品的行为屡禁不止。虚买虚卖的情况也时常发生,这是指为了炒作NFT而人为制造交易量。实物艺术品会面临折旧和损坏的问题,这一点很难解决,比如放在甲醛中的鲨鱼。而NFT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只是换成了数字环境。NFT生态的存储安全是一枚定时炸弹,因为许多NFT内容都储存在付费云服务中,如果停止续费内容就可能会消失。

另一个大问题是bot入侵。NFT通常都是通过空投出售的(注:空投指一个系列中几千个NFT同时出售)。当关注度很高的NFT项目空投时,有人会用bots将NFT全部买光,之后等价格上去后再转手卖掉。而事实证明,对于每个客户设置购买上限也很难操作

所幸区块链在不断发展,之后人们将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展示独特的身份信息并同时保护个人隐私。比如我在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小组用一个数字艺术家的NFT作品进行了抽奖。在抽奖中,每个人只能获得一次免费的抽奖券,但需要事先使用保护隐私的预言机技术向我们证明他持有社保卡号。

区块链社区正在致力于研究去中心化身份这一课题。其本质上是一个保护隐私的系统,其中用户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份证明信息。试想一下,你的驾驶证被做成数字版本,然后你可以选择如何在网上展示你的驾驶证信息。比如驾驶证可以证明你是加州的居民,但同时隐藏你的出生日期。去中心化身份系统可以让NFT市场实现购买限制等各种功能。比如,一名NFT艺术家告诉我的研究小组说,他希望能够自动为其他艺术家打折。目前还没有好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个功能,但一旦开发出去中心化的身份系统为艺术家进行身份认证,就可以实现这一点。

强大的身份系统还可以保障买家从真正的创作者那里买到NFT,而不是仿冒者

最终,NFT市场可以建立一个“政策引擎”,让创作者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来打造其作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他们可以设置出售和转手的条件;可以将NFT设置成动态的;可以对粉丝打折或提供奖励;可以像画廊在传统艺术市场一样,在NFT世界也创建爱好者社区。也许政策引擎可以解决“投机定价或投资心态”等破坏NFT市场氛围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微软旗下的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今年禁止了NFT。

数字艺术以外的领域

人类正在迁徙到互联网上,越来越多地沉浸在元宇宙的数字内容和视觉体验中。年轻人正在抛弃实体资产,许多技术派相信NFT将在未来代表元宇宙中从包裹、土地到宝剑等一切物品。无论NFT最终发展成什么形式,都将决定我们在元宇宙中的体验。Facebook最近更名为Meta,以回应元宇宙趋势的兴起,并在Instagram中集成了NFT,这绝非巧合。

NFT还有许多其他应用场景,比如代表现实世界中的物品。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中,公寓可以作为NFT销售。耐克、时代杂志和蒂凡尼等大企业也正在使用或发行NFT,并通过NFT来为客户提供体验更加丰富的活动票务系统。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虽然NFT拥有巨大潜力,但却并非尽善尽美。我们不能掩盖NFT所带来的问题,比如一些cryptocurrency市场上的骗局,或者冒名顶替艺术家等新型犯罪。因此,本文中提到的技术工具以及基于社区来保护消费者的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如何,NFT都将持续发展下去,并实现更强大且创新的功能。无论你喜不喜欢,NFT这股文化风潮都将继续走下去。

美国国税局发布 2022 年纳税年度指示草案,将“虚拟货币”改为更广泛的“数字资产”类别

据 CoinDesk 报道,美国国税局(IRS)本周发布了 2022 年纳税年度指示草案,用更广泛的“数字资产”取代了旧的“虚拟货币”类别。根据指示草案,“数字资产是在加密安全的分布式账本或任何类似技术上记录的任何数字价值代表”。“例如,数字资产包括非同质化代币(NFTs)和虚拟货币,如加密货币和稳定币。”根据最新文件,“如果你在 2022 年通过出售、交换、赠送或转让,处置了你作为资本资产持有的任何数字资产,”加密货币投资者将不得不计算和报告应税收入。

最终的报税说明还未发布,在正式发布之前,加密货币部分仍可能被调整。

原文链接

欧盟委员会:欧盟国家必须准备好阻止加密货币挖矿

据 CoinDesk 报道,负责引入新立法的欧盟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周二表示,欧盟成员国必须准备好阻止加密货币挖矿,因为该地区由于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中断可能存在能源价格上涨、停电或电力短缺等问题。从长远来看,终止税收减免和其他有利于某些成员国目前实施的加密矿工的财政措施也至关重要。

该委员会表示,加密技术的能源消耗在五年内增加了 900%,约占全球用电量的 0.4%,并承诺到 2025 年再提交一份关于该主题的报告,建议采取进一步措施减少加密技术的能耗。

原文链接

Facebook 母公司 Meta 加入专注加密隐私和安全的 MPC 联盟

据 CoinDesk 10 月 18 日消息,Facebook 母公司 Meta 等公司加入 MPC Alliance(多方计算联盟),后者是一个专注于加密隐私和安全的非营利组织。当前,MPC Alliance 成员数量达到 59 个,其中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工程公司 Bosch 以及一系列区块链公司,包括 Bolt Labs、Ciphermode Labs 和 Partisia Blockchain。

原文链接

182022-10

LayerZero Labs:更高性价比的跨链通讯协议?

原文标题:《Layerzero Labs:普及全链资产,抢占多链生态核心》

撰文:NCL,「海外独角兽」分析师

本文是拾象内部对 Layerzero 投研 memo 的公开版。

Layer 2 的出现让新公链赛道变得更为拥堵,但过高的估值和众多参与方让投资者难以抉择。跨链桥将会是多链格局下的高确定性角色,可以随着新链诞生不断拓宽业务,在新链失败时几乎不用承担什么风险,因此我们认为跨链桥是多链格局中一个“中风险中回报”的选择。

尽管跨链赛道仍在中早期,但头部跨链桥已有不错的收入。跨链桥龙头 Multichain 的 2021 年收入为 1700 万美元,已超过同期 Dex 龙头 一 Curve 的协议收入,意味着这个中早期赛道的需求和营收空间已在加密世界前列。但跨链赛道还远未成熟,较安全并便宜的跨链桥当前并不存在,市面上繁多的跨链方案也始终无法解决资产兑现的不可能三角。

拥有丰富算法背景的 Layerzero Labs 团队精准把握市场的痛点,开发了最高性价比的跨链通讯协议 Layerzero,以及打破了不可能三角的 Stargate 跨链桥。上线仅半年,营收就达到 Multichain 当时收入的一半,是赛道内不可忽视的选手。

这还只是开始,团队将行业内顶尖的 Dex,稳定币和 NFT 进行全链升级,尤其是和 Sushiswap, Pancakeswap 和 Circle 的合作。下一代跨链产品除了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外,更应加降低开发者的整合门槛,帮助它们减少资产跨链的费用、速度和风险,使得跨链桥能在用户无感的情况下被调用。在成功将 USDC 这全网第四大市值资产进行全链化升级后,Layerzero Labs 有能力向其他协议普及全链化改造,成为多链生态的核心。

01.Thesis

我们看好 Layerzero,但在目前熊市背景下,相较股权,其代币 STG 的估值更合理。除了开头提到的市场层面,我们还基于以下原因看好 Layerzero Labs:

竞争力层面

Layerzero 提供了最高性价比的跨链通讯

通过结合第三方验证网络的低成本和轻节点的高安全性,Layerzero 所提出的超轻节点用较低成本提供了较高的安全性。这种高性价比的方案将能节省大量开发者的学习和运营成本,而这些将大幅降低用户的使用费率,使建立在 Layerzero 上的跨链应用较强的成本优势。

Stargate 打破了跨链资产兑现不可能三角

Stargate 用 Delta Algorithm 和软分区机制打破了不可能三角。流动性提供者享受到了更好的资本效率和可扩展性,从而同样的资金能够被更高效的调用,带来更高的收益;而用户能够支付较少的成本就能享受较安全且零滑点的资产跨链。我们认为 Stargate 已是市面上设计最精妙且最有竞争力的代币跨链桥。

• 跨链生态的积极建设者

Layerzero Labs 正在积极探索跨链生态的可行性方案,在跨链 Dex、 NFT 和稳定币方向都有不小的成绩。当前 Sushiswap 和 Pancakeswap 官方都采用 Stargate 进行跨链 Dex 开发;Gh0stly Gh0sts 和 Holograph 都在全链 NFT 方向积极尝试;USDC 和 agEUR 都通过 Layerzero 技术升级成全链稳定币资产。和这些顶尖团队的合作下,全链概念或将能给 Layerzero Labs 带来第二增长曲线。

Stargate 上线半年内跨链收入已接近龙头 Multichain

据统计,尽管 Stargate 于 2022 年 3 月 14 日上线,其在 2022 年 Q2 的跨链收入近 150 万,为当前跨链桥龙头 Multichain 的同期营收的 1/2。这足以证明 Stargate 拥有令人惊愕的增长速度和一定的市场地位。

相信在 SushiXSwap 等跨链生态项目逐渐成熟后,Stargate 将能在这个高增长的赛道占据更多的份额。

团队层面

Layerzero Labs 的团队有卓越的机器学习算法和区块链开发的创新能力

Layerzero 的 CEO Bryan Pellegrino 是全世界最好的德州牌手之一,CTO Ryan Zarick 有着丰富的网络优化和区块链安全等经验。他们曾创立了一家机器学习公司,帮助几支美国职棒大联盟的球队提高成绩。后来和 Facebook AI Lab 的研究员共同开发出了全世界最好的单挑机器人牌手,再一次证明了他们在机器学习算法领域非凡的造诣。

Sushiswap 联创 0xmaki 的加入将会加速跨链生态建设

Sushiswap 的联创 0xmaki 的加入将会帮助 Layerzero 的跨链生态建设。SushiXSwap 就是由 0xmaki 牵头的产品,将同时给两个协议带来更多的应用场景。0xmaki 的极强社区号召力将帮助协议社区的扩张和维护。

02.背景

什么是跨链桥

跨链桥正式的定义是资产 ( Token 等 ) 从源头链 (Source Chain) 转移到目标链 (Destination Chain) 的工具。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有 NFT 和多链活动轨迹信息的跨链,而 Layerzero 在这些方面都有涉猎,但是当前并没有看到很好的商业模式,所以可以视为协议未来潜在的第二增长曲线。

我们可以把跨链桥的结构拆分成跨链通讯体系和跨链账户体系,其中跨链账户体系包含资产托管和资产兑现:

1. 跨链通讯体系

通讯体系保证的是当用户资产在不同链之间流动时,这些信息能够被准确、真实地记录。

这便是 Layerzero Labs 所开发的 Layerzero 协议所提供的服务 - 让开发者甚至用户能够在链与链之间发送信息。

2. 跨链账户体系

用户在某一条链存入的资产如何映射到用户在另一条链的账户上。因为区块链的当前技术的限制,所有跨链桥并不能转移资产本身,而是资产价值的转移。

因为货币、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基本上只存在银行或交易所掌管的账本中。脱离了账本,这些资产就难以确立持有者的所有权。而区块链的底层是一张公开的账本,比如比特币网络记录着其原生资产 BTC 在各个地址的余额和地址之间的转账记录,所以理论上在以太坊上账本里并不知道用户有多少 BTC。而跨链桥本质上是将用户资产信息在不同账本进行价值转移,需要通过两部分来管理用户资产:资产托管和资产兑现。

资产托管:跨链桥需要在各个公链上设立地址来存放用户资产,而地址的托管模式决定了用户资产的安全。资产兑现:跨链桥如何实现资产的价值转移。比如从美国向香港打 100 美元,并不需要真的将钱运往香港,只需要保证客户能在香港使用对应数额的钱。

简言之,Stargate 是在各条链上开设了账户,当用户在源头链存入资产后,其将会使用自己 Layerzero 通讯协议来负责安全地传递跨链请求到目标链,最后在目标链给用户的账户进行兑现。

跨链通讯的现存方案

跨链信息验证主要负责将跨链桥所需信息进行传递。比如一笔用 Multichain 跨链桥将 1000 USDC 从以太坊跨链至 Arbitrum 的交易,将需要传递用户的钱包地址,USDC 的合约地址,金额,用户存入 Multichain 以太坊钱包的交易哈希等信息。在未来第三方跨链桥可能会支持更多的功能,比如 DAO 所需的跨链治理等,将会需要更大量的信息等。而在 Layerzero 出现之前,跨链通讯主要通过外部验证或链上轻节点来完成。

外部验证:

外部验证也称为第三方验证,是通过一条中间链 (Intermediate Chain) 或是中间网络来验证、并传递跨链信息。中间链或中间网络的节点监控 Chain A 上的合约地址,当其接收到跨链请求时,验证者之间对跨链信息进行投票以达成共识,再将结果发送到 Chain B 的合约地址,进而帮助用户进行价值兑现。

如果某个跨链桥采用外部认证方式,要额外注重其安全性问题,尤其是去中心化程度。

Cosmos SDK 和 Polkadot 的 Substrate 都已经提供了快速开发一条应用链的工具,目前大部分中间链都采用 Cosmos SDK 开发,因为能在前景不明的时候可以做到成本可控。就像云厂商或是社区在 Linux 内核的基础上快速开发出 Red Hat Linux 或是 Ubuntu Linux 来满足不同的场景。

除了开发中间链,有些资产跨链桥也会用多签技术来让多个节点形成验证者网络。常用的技术有 MPC ( 多方安全计算 ) 和门限签名,基本上是让几十个节点分别持有链上钱包密钥的一部分,然后只有当赞同节点数量超过门槛后,验证者们才能达成了共识。这样也可以用去中心化的方式保证了信息安全。

验证者链和验证者网络最主要的区别是,链能够建立生态。比如 Thorchain 就在链上开发出了 Dex 和借贷协议后,增加了其代币 RUNE 的应用场景,提升了 RUNE 的价格并吸引到了近百个节点,从而使得链的安全性提升。而采用验证者网络方案的 Portal 和 Multichain,似乎并没有设计让外部矿工参与的方式,实际上的节点数量只有二三十个,且大部分为官方团队运营。

此外,这些验证者链或网络也开发出了各种通讯格式,比如 Cosmos 的 IBC、Polkadot 的 XCMP 和 Portal 的 Wormhole。他们都支持丰富的网络设置和消息格式来让其他协议开发者定制化它们所需的信息格式,以希望能够成为跨链生态中的基础设施,而用户按信息格式填入后,信息传递的安全还是由链的验证者保证。当然也有一些跨链桥并不支持丰富的信息格式,比如 Multichain 和大部分的官方桥。我们认为长期来看这些丰富的通讯格式能给上述的这些桥带来第二增长曲线,但是务实的看现在还要警惕这些叙事带来的高泡沫估值。

链上轻节点验证:

通过在链上搭建轻节点来验证另一条链的交易信息是否准确,这样能够继承了链本身的安全性,从而不需要额外信任一个外部 ( 如中心化交易所或是中间链 ) 的验证者,所以也被称为是无需信任的验证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将会需要较高的算力来验证交易,尤其是在以太坊上搭设轻节点将会花费数百上千美元来验证一笔交易。

由于 Layerzero 参照了轻节点的验证方式,我将详细解释轻节点如何验证交易信息的:

轻节点只保存历史所有区块头,并不存储区块内的具体交易信息,这使得轻节点只需要存储 5GB 的数据,而全节点需要存储 500GB 左右。

区块头中包含着 Merkle Root,是一串用区块内所有交易内容加密成的缩写。当轻节点需要验证 Tx2 的交易内容时,需要向全节点请求 Hash 0-0 和 Hash 1 后,就可以快速算出最上方的 Merkle Root 是否对的上。简言之,轻节点将在链上依序得到 Hash 0-0 和 Hash 1 后,就可以依序计算 hash(Tx2) -> Hash 0 -> Merkle Root,而这个过程叫 Merkle Proof。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一个以太坊区块通常有数百笔 (>200 笔 ) 交易,使得上图会扩展成 7 层以上,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链上存储和计算资源,导致在以太坊上的轻节点一天可能需要支付数十上百万美元的 Gas。所以采用轻节点的跨链桥要额外注重费用的解决方案。

资产兑现的不可能三角

当跨链桥在进行资产兑现的时候,会因资产兑现方案不同而只能满足以下三个特征中的一到两个

即时最终性保证

保证即刻结算 ( 最终性 ) 意味着当跨链请求被成功提交时,用户就能够在目标链上获得和跨链请求等额的资产。

保证即刻结算对流动性的要求很高。如果没有足够流动性,系统可以在用户发起转账请求时就拒绝该交易,从而避免争议,但如果有多笔跨链交易同时发生,可能会有交易因前一笔交易干涸了流动性池从而无法完成,或是造成交易争议(例如滑点特别大)。

因此,如果跨链桥没有办法保证协议的深度,解决即时最终性保证的方法就是牺牲原生资产,在目标链上给用户开存款证明后完成资产兑现,更多细节将会在下面解释。

原生资产 / 合成资产 - Native / Synthetic Assets

在跨链交易中只涉及来源链和目标链上的原生资产,也就是用户真正想要的资产,比如在 ETH、Solana 和 BSC 上都有官方认证的 USDC。

和其对应的是合成资产,比如 Wormhole 的 USDCet。用户通过 Wormhole 从以太坊转移 USDC 到 Solana, 用户得到的是 USDCet ( 一种合成资产 ) 并不是 Solana 原生的 USDC,用户需要去 Dex 交易成原生的 USDC 后(流动性未知)才能参与其他 DeFi 协议,造成不好的用户体验和生态间的额外麻烦。所以本质上 Wormhole 的方案是在目标链上给用户开存款证明,并设立 AMM 让用户换成原生资产。但是 AMM 方案意味着注定有一半的资产无法被有效利用,意味着极差的资本效率。

此外,合成资产不能提供良好的可组合性,因为项目方还需要考虑围绕其协议铸造出来的合成资产的生态,导致协议的可组合性来自于项目方和投资人资源的可组合性,而不是协议本身的易用性等优点吸引开发者在上面建立生态。

所以使用合成资产的跨链协议要额外注重合成资产的可组合性,以及资本效率问题。

统一的流动性 - Unified Liquidity

统一的流动性意味着在同一条链上的同个 (/ 等价 ) 资产能够在一个统一的池子中存入和取出,这样资本利用效率更高。

与之对应的是分裂的流动性。也就是同一资产的跨链是通过配对的流动性池完成。比如对于同一个资产(如 USDC),形成 以太坊 -BSC 和 以太坊 -Solana 两个一对一配对的流动性池。这样配对的流动性池可以保证即刻结算,因为目标链的流动性池不需要考虑来自多条流动性池的请求。

如下图举例,将 BSC 和 Solana 上的 USDC 跨链到以太坊上时由自己对应的流动性池,相互独立、深度各有不同。所以,即使以太坊上总共有 300 USD 可被取出,从整体的数量上恰好能够满足来自 BSC 的 150 刀和 Solana 的 150 刀跨链请求,但因为 BSC- 以太坊和 Solana- 以太坊的池子不共用流动性,所以 BSC 的请求被拒绝。

分裂的流动性还会遇到可扩展性差的问题, 因为一个支持跨 N 条链的协议将会有  个流动性池,而新增一条链将会需要额外 N-1 个流动性池。

这不仅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恶化池子深度,也会给流动性提供者造成额外的麻烦,因为他需要跟踪更多的流动性池的收益率,来优化他的策略。所以采用分裂流动性池的跨链协议要额外注重其资本效率和可扩展性问题的解决。

想要保证统一的流动性和原生资产,现在的主流方案是在各条链上设立钱包并吸引流动性,当用户在源头链存入后原生资产 ( 如 USDC ) 后,直接从目标链的钱包转账给用户的钱包。但是如果多笔交易同时发生,可能会有交易因前一笔交易干涸了流动性池从而无法完成,或是造成交易争议(如滑点特别大)。

想要保证最终即刻结算和原生资产,现在的主流方案是成对的跨链池,比如 USDC(ETH)-USDC(BNB) 或 USDC(ETH)-USDC(SOL)。这样子将不会因多条链同时大量向一条链请求取出资产后,造成流动性池快速干涸。不过这样将会造成分裂的流动性,因为支援的链越多,流动性恶化的更厉害,使得桥的可扩展性和资金效率降低。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主流跨链桥都没有采用成对的跨链池的方案,因为资金效率差,导致项目几乎活不过早期。

如果想要保证最终即刻结算和统一的流动性,现在主流的方案是当用户在某条链存入资产后获得存款证明保证即刻结算,而存款证明将允许用户去任意支持的链提款。但显然这样将需要使用合成资产。

也就是说,这三个特征环环相扣,无法全都兼顾,也被称为跨链的不可能三角。下图中有当前主流资产跨链桥的资产兑现环节所侧重的特点,而除了 Stargate 外没有一个能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资产跨链桥市场规模

可以从两部分来看资产跨链桥的市场规模:一部分是现在已经较为成熟的底层公链场景下的 L1-L1 跨链,另外一部分则是围绕更富有想象空间的 L2 的 L1-L2 之间的跨链。

各个官方桥在以太坊地址的 TVL 是对以太坊流出资产体量最直观的展示。我们总结了市场对于新公链还处于关注高点时的 4 月和市场完全进入熊市后的 7 月两个时间点的数据情况。下方表格中,这些官方桥占据了 80-90% 的以太坊溢出流动性:

从上表中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

L2 的 TVL 体量已经和 L1 相当;在跨链资产中,进入到 L2 的资产中 60-80% 为稳定币,进入到其他 L1 的资产中则只有 30-50% 是稳定币,其余则为主要是 WETH 和 WBTC。由于上面的特点和当前市场热点切换到 L2 等原因,L2 的 TVL 受熊市的影响更小。因为接收的是以太坊外溢的流动性,在熊市要回流去杠杆,所以 L1 桥 TVL 收缩厉害。

综上所述,L1-L1 桥在牛市中享受以太坊的流动性外溢效应,但在熊市则要面临资本回流以太坊后的清冷局面,但 L1-L2 桥则因 L2 仍在早期所以预计会有较高的天花板,尤其是当 ZK Rollup 的安全性受到验证 ( 或是大户信任 ) 后,有望获取到大量的以太坊资产,所以 L2 桥将捕获到比 L1 桥更大的市场空间。

值得指出的是,Stargate 在 4 月份时转账请求最多的链是 Avalanche 和 Fantom,而在 7 月份时转账请求最多的链 Arbitrum。这说明 Stargate 在 L1 和 L2 之间都有不错的用户基数和使用场景,未来将能吃到整个多链格局的 Beta。

跨链桥的商业模式和营收能力都较清晰。

第三方跨链桥最主要的商业模式是从跨链额中收取费用,市场平均 Take Rate 是 0.05%。但是官方桥不收取这部分费用,这样能给链带来更多的流动性。而第三方桥未来将能通过更低的费用,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完善的生态等优势吸引到官方桥的这些资金。

Multichain 和 Synapse 是当前最赚钱的两个第三方桥:

Multichain 在今年 Q1 赚取了 800 万美元的协议收入,并在当前熊市背景下的 Q2,仍然有着 300 万美元。而跨链额和 TVL 较小的 Synapse 协议,因为设置了更多了收费环节使得协议收入和 Multichain 不分伯仲。

在多链生态繁荣时,跨链桥的营收上限更是极高的。Multichain 在 2021 年报中表示,其全年收入为 1700 万美元。作为比较,Curve 协议 ( 一个盈利能力在头部的链上 Dex 协议 ) 在 2021 年的协议收入为 1200 万美元。可以看出,跨链桥的需求和盈利水平在加密世界不容小觑。

综上所述,跨链是多链格局下的重要投资品种之一,在市场仍未成熟的阶段已有高额营收。当前赛道内的产品不是运营成本高,就是中心化导致不安全,更是无法满足资产兑现的不可能三角。Layerzero Labs 团队凭借着多年算法开发经验来解决这个行业的痛点,也依靠顶尖的团队和投资人资源来建立下一代多链生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03.产品和商业模式

LayerZero 跨链通讯协议

Moving data between two chains is expensive, tedious and insecure. 

——From Poker to Protocols

LayerZero 是一个提供无需信任的跨链通讯协议。它的本质是利用了轻节点的技术原理,将中间链的置信环节一分为二,从而以更低的费用换取更好的安全性。简言之,它是市面上最高性价比的跨链通讯方案,既大幅减少开发者的学习成本和运营成本,又减少用户端的使用费率,使得建立在 Layerzero 上的应用拥有安全成本优势。

Layerzero 协议由两部分组成:

1. 超轻节点 (Ultra-Light Node) -- 负责发送、接收、验证信息

超轻节点可以快速的部署在各条链上,从而实现标准化的多链部署。这将允许其他跨链协议的开发者在高自由度的基础上大幅缩减开发时间。

2. 预言机 和 中继器 -- 负责信息传递

简单来说,预言机的主要作用是让目标链上的合约知道什么时候验证和验证的答案是什么。而中继器则负责提供验证交易所需的证明过程以及跨链信息的具体内容。

具体来说,预言机的作用主要是将源头链上跨链请求所在的 Blockhash 和 Block Receiptsroot 传递到目标链上。

Blockhash 主要是为了告知目标链上的合约哪一个区块里有用户的跨链请求,方便目标链合约去查询。Block Receiptsroot 是为了用来验证交易,只有当中继器传递的消息可以推算出相同的答案时,才相信中继器传送的跨链信息。

中继器的作用是将跨链消息所在的 Receipt 和 Merkle Proof 所需的路径信息传递到目标链上的合约用以验证。

Receipt 是交易回执,其中主要包含着交易执行结果、交易哈希和交易事件日志。

交易执行结果是保证交易确实已经完成了,这样目标链的合约才会进行后续的跨链操作。交易哈希是一段能充分代表交易内容的字符串,但是因为不包含具体交易内容所以更节省存储和计算资源。交易事件日志是描述了交易的过程中的事件,如代币转移等。事件日志记录了源头链合约处理过程中的一些结果,这样在目标链合约就不需要重新跑合约内容,而直接可以用源头链上的结果。所以交易事件日志可以理解成跨链信息的具体内容。

Merkle Proof 所需的路径信息是指从具体的一条 Receipt 到 ReceiptRoot 之间的计算路径和所需路径。

比如将依次将 Receipt 2 -> Hash 0-0 -> Hash 1 信息告诉链上节点后,就可以根据红色路径算出 Receipt Root。

最后将中继器算出的 Receipt Root 和预言机给的 Receipt Root 用链上合约比较后就可以确认这笔交易确实发生了,再将 Receipt 中的事件日志作为跨链信息内容,为跨链协议的剩下流程提供信息,比如用户的钱包地址,代币的 ERC20 合约地址,数量等。

这样的设计以较小的成本换取了更大的安全性,具体来说有两点

双重安全:这将需要攻击者同时控制中继器和预言机后才能进行作恶,所以最差的情况就是跟只采用单验证者链或网络的桥一样安全。未来中继器如果能够进行去中心化改造 ( 如类似 Multichain 的验证者网络 ),将大大提升攻击难度;安全隔离:每个应用的开发团队可以改造 Layerzero 提供的中继器代码,在将其嫁接到应用自己的服务器或是验证者网络上。而他们可以自己选取信任的预言机 ( 如 Chainlink 或 Band ),这样某一个应用的中继器或预言机被攻击了,也影响不到其他应用的安全,这样的设计也被称为安全隔离。

长期来看,这将大幅影响很多 Cosmos 和 Polkadot 这些 The Internet of Blockchain 的叙事。因为他们试图用一条链和链上节点来完成各种跨链操作,主要商业模式就是对链的代币进行贩卖或参与生态。

但是 Layerzero 现在把代码开源后,其实不需要中间有条链,用更便宜的预言机和验证者网络来降低成本。未来 Layerzero 可以通过给不同的协议开发并维护中继器的服务来赚取费用,或是也可以学习 Polkadot 开发一个 Layerzero 牵头的去中心化中继器主网,从而完成商业化。

Stargate 跨链桥

Stargate 是 Layerzero Labs 在其出色的通讯协议的基础上所做的代币跨链桥。其最大的亮点是攻破了跨链资产兑现的不可能三角,从而能让

用户以更低的费率(无滑点)完成更高可组合性的跨链请求。比如后文会提到跟 Sushiswap 合作的跨链 Swap 功能。流动性提供者(储户)的资金能够被更高效的利用,从而获得更高的奖励(利息),最终将会带来更好的深度和应用场景。

首先,Stargate 现在各条链上吸引流动性提供者(储户)的代币,这些代币被托管在桥在各条链上的钱包。而用户在源头链存入桥的钱包后,桥将会从目标链的钱包转账给用户,完成跨链请求。比如用户在源头链向 Stargate 的钱包存入 1000 USDT 后,经过其信息跨链至目标链后,Stargate 在目标链上的合约就会用流动性提供者的钱给用户的钱包转账 994 USDT。而协议本身能够赚取其中的 5 USDT,给流动性提供者 1 USDT。可以看出,Stargate 选取了原生资产和统一流动性的资产兑现路径。因为在过程中没有合成资产的铸造,且同个资产能够在统一的池子里取出。

此外,它把 USDT 和 USDC 视为 1:1 的资产,也就是说,用户在以太坊上存入 1000 USDC 可以在 Arbitrum 上取出 994 的 USDT。这样如果 Arbritrum 上 USDC 的存量不够,用户可以将剩下的需求换成基本等价的 USDT,从而用户可以体验更好的深度而协议获得了更高的跨链额。

然而,采用原生资产和统一的流动性将会在保证即刻结算方面带来巨大的麻烦。因为就像在背景介绍解释的那样,当多笔交易并发时,热门目标链上的流动性池会干涸从而导致剩下的交易无法进行,造成交易争议。比如最大的跨链桥 Multichain 也采用原生资产和统一的流动性,但是假如 Arbitrum 上的 USDT 池干涸后,Multichain 将只会给用户在目标链开一张 anyUSDC 作为存款证明,等他人存入更多的 USDC 才能给用户进行原生资产兑现。

不过,用户也可以提前手动焚毁 anyUSDC 后到源头链取回自己的存款,不过这将需要支付焚毁和赎回过程中的额外 Gas Fee。换言之, Multichain 只能在高流动性 ( 高 TVL) 的情况下保证即刻结算,而低流动性资产时经常会失败。但更好的跨链桥应该在流动性不足时,应该尽早拒绝跨链请求,这样可以保证避免赎回的 Gas Fee 浪费并尽早拒绝组合性的跨链交易(如跨链 Swap )。

在 Stargate 的白皮书所提出的 Delta Algorithm 解决了这个难题。具体来说,算法中包含着软分区 (Soft-partitions ) 和 再分配 ( Redistribution ) 机制。

软分区

软分区的意思是给链与链之间设立信用分区,而信用是链与链之间根据历史交易量大小而设定的信用流动性。比如,拿以太坊,BSC 和 Solana 举例,Stargate 在 BSC 上的流动性池总共有了 100 USDT,因为从以太坊到 BSC 的交易量比较大,所以其最多允许 60 USDT 能被来自以太坊的请求所取出。

假如出现同链高并发,有两笔交易同时想取出 50 USDT 时,Stargate 就会拒绝稍微慢一点的第二笔交易;假如出现异链高并发,比如一笔来自以太坊的 50 USDT 和一笔来自 Solana 的 50 USDT, Stargate 会因为 50 > 40 而拒绝 Solana 的请求。

这便是软分区机制保证了即刻结算,从而不会出现交易冲突或是失败。

但是软分区本质上是自动分配了流动性,使得链与链之间形成分裂的流动性,这样才能保证原生资产和即刻结算。而自动意味着上面提到过的分裂的流动性带来的低资本效率和流动性提供者的麻烦能被解决。此外,这个软分区的比率是通过团队进行调参进行分配,而团队成员此前都有大量数据分析的经历将能保证这个比率的最优化。

具体来说,低资本效率是因为支持更多的链将会需要建立更多的一对一的流动性池,导致流动性的分散,甚至是极端情况下的错配。而流动性提供者还需要不停的追踪各个池子信息,再将资产切换到最高收益率的或是需求最大的,而这种错配需要互不相识的 LP 高频地协调完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便是为什么现在没有采用分裂的流动性池方案的桥,因为对于流动性提供者过于麻烦,而用户经常会遇到错配的流动性池。

软分区自动将所有流动性根据团队设定的比重拆开来,比如上面提到的 BSC 上的 100 USDT,会根据团队设置的 4:6 的比重来分成 40:60,当 BSC 上有 200 USDT 时分成 80:120,从而避免了流动性提供者自己去调节。当池子总量变化时,需要算法来动态平衡这些变化,从而解决错配的流动性并最大化资本效率,这便是下面要说的再分配环节。

再分配

再分配是当有新的流动性注入时,Delta Algorithm 将会再分配新流动性到软分区中,其策略可以概括为先填谷后平峰

填谷

填谷的意思是当用户在源头链存入资产后, Stargate 会优先把这部分流动性去填信用度快要耗尽的链。比如上面提到的 BSC 被提出 50 USDT 后只会剩下 10 USDT,而如果有用户想从 BSC 去别的链时也会存入资产。当存入的资产不足够填谷时,这部分资产将会根据差额计算权重后分散到各个软分区中。比如 BSC 对以太坊和 Solana 的信用池差额分别为 20 USDT 和 40 USDT 时,用户新存入的 30 USDT 会给两个信用池分别存入 10 USDT 和 20 USDT。

平峰

而如果新存入的资产足够填谷后,剩下的钱将会按照系统设置的 4:6 的权重分给两个软分区,从而加深流动性。这样不会让某一个链的信用池特别深,而其他链却不能从整体更好的深度中获益。

这便是 Layerzero Labs 所提出的 Delta Algorithm 的基本作用。通过借鉴分裂的流动性提出了软分区,攻破了跨链的不可能三角。而软分区带来的资本效率和流动性错配问题,用再分配中的填谷平峰来缓解。其本质是一套算法来自动最优化流动性的分配,通过高效调配储户的资金,来为用户提供最好的费率和深度。

商业模式

Stargate 是目前公司主要收入来源,用户每使用一次将需要支付 0.06% 的手续费。其中

0.01% 支付给流动性提供者作为奖励,可以理解为银行给储户的利息,同时也算是成本。0.01% 给质押代币 veSTG 持有者,可以理解为银行给股东的分红。0.04% 属于国库和生态建设费用。

除此之外 STG 的代币经济模型中还有比较特殊的设计,可以简称为流动性溢价。具体来说,STG 本身是一个多链代币,而使用 Stargate 跨链 STG 是不收取费用的,这个创新参考了 Throchain 的 RUNE 的设计(在附录中有介绍)。假设有用户想用以太坊上的 ETH 换成 Avalanche 上的 AVAX,他可以选择将 ETH 换成 USDC 后用 Stargate 跨链到 Avalanche 换成 AVAX,中间会被收取 0.06% 作为跨链费。但是也可以换成 STG ( 假设价格稳定并且深度足够 ),从而节省下这 0.06%。这将会吸引流动性提供者在各条链上生成 STG 相关的交易池 ( 如 ETH-STG),更多的交易池意味着 STG 有更好的深度支撑,带来更多人使用第二条路径,从而为 ETH-STG 池的流动性提供者带来更高的收益,鼓励他们继续持有或加仓。简言之,这将给 STG 带来流动性溢价,而且这个流动性是能加强协议的用户体验和协议支持者的收益。当一个代币拥有更好的深度和良好的应用场景,价值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当然现在流动性溢价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但是等 STG 的市值和生态完善后,将能够给代币持有者带来更好深度的退出机会。

04.协议业绩和估值

协议业绩

从官网当前可以查询到累计的跨链额,可以看到 Stargate 自 3 月 14 日上线以来截至 9 月 1 日,累计跨链额为 24 亿美元左右。考虑到熊市背景,这里估计接下来半年将会有 15 亿,20 亿,25 亿美元的跨链额,分别对应着 Bear、Base、Bull Case。

Stargate 当前累计的跨链额

Stargate 从每笔跨链交易中抽取 0.06% 作为费用,其中 0.01% 相当于资金使用成本交还给流动性提供者(储户),剩下的进入协议国库或奖励给代币持有者。简单来说,Stargate 现在是一家有着下表业绩的公司。

值得指出的是,分红(Dividend)并不是和所有代币持有者共享收益,而是要将代币质押后,根据 veSTG 的份额,每周才能获取对应的分红。stgscan 并不包含具体的 vestg 数量,我们使用 Dune 爬取了历史质押数据后,制作了此链接。由于 Dune 不支持 Fantom 和一些特殊交易等问题,数据可能存在 10% 左右的误差,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值得参考的。截至 8 月 20 日,

协议估值

接下来的讨论在 Base Case 的假设下推演,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进行更改。

市销率 PS

Layerzero Labs 当前是一家年 300 万营收的公司。但是按照其最新一轮的 10 亿美金估值来看,这是一家近三百倍 PS 的超高估值公司。尽管其未来可能开拓出更多的业务,但是目前没有看到别的商业化方案。而如果用当前 STG 的全流通市值的 3 亿来看 (0.3 美元时 ),一家快速增长的 100 倍 PS 估值的协议也难以接收,但考虑到其利润率在 60% 以上(扣除无法估算的 Equilibrium Fee 后),市场通常会给予更高的估值倍数。

当然 Layerzero Labs 也是一家高增长的公司,在出现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其 2022 年 Q2 收入已达到行业龙头 Multichain 同期跨链收入的 1/3。相信在多链生态逐渐成熟且维持高增长的情况下,将能消化当前的高估值。

市盈率 PE

和 PS 类似,用一级市场的估值来看,Layerzero Labs 当前的 PE 也是近三百倍的。但是 STG 的全流通市值市值在 3 亿美元时,100 倍 PE 是可以被市场的高增速所快速消化的。整体上来说,投资 STG 将会比 Layerzero Labs 本身的一级股权有着更好的安全垫。

股息率

按照现在 STG 的价格 0.35 美元 (8 月 15 日 ) 计算,一个 veSTG 的股息率是 45/370/0.35 = 35%。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去购买 10000 美元的 STG 后质押三年,同时开等额 10000 美元的永续空单,就可以以较低风险在一年后获得 30%/2=15% 以上的回报率 ( 扣除永续合约成本、交易成本和资金成本 )。

尽管这是一个相当诱人的数字,但其他用户随时也会质押 STG 后来稀释股息率,而用户锁定 3 年的 STG 在后续的时间里将要忍受极低的收益率,所以不建议做这操作。当前这个虚高的股息率是因为市场上大部分用户都无法清楚的知道 Stargate 的业绩和 veSTG 数量,而这信息差的存在使得 veSTG 的收益率被严重低估了。

整体上来看,STG 比 Layerzero Labs 的一级股权的估值更合理,且也提供了持续获得现金流的方式。由于极高的股息率和营收增速,使得 PS 和 PE 倍数有些疯狂。但可以等熊市让价格冷静下来后,在 0.1-0.25 美元左右的 STG 估值会较合理。

05.团队

整体来看,CEO 和 CTO 都有着多年机器学习算法和区块链开发的资深经验,也可以从 Layerzero 和 Stargate 上可以看出其卓越的创新能力。而公司的 BD Director 则是 DeFi 元老之一 0xmaki,将能带来最 crypto native 的资源和活跃的社区氛围。

CEO - Bryan Pellegrino

曾是世界顶尖牌手,在 2009-2014 年期间多次获得世界 Poker 大赛前几名。后来退圈是因为登上巅峰之后想去创造一些提供价值的工具。

「I was just trying to be the best. Once I got there, I realized, hey—there’s no leverage. There’s no anything. I hadn’t realized until then, you need to focus on the utility payoff of what you’re doing.」

然后去帮 MLB ( 美国职棒大联盟 ) 的几支球队 ( 如 Oakland Athletics) 进行数据分析,帮助他们提升成绩。也创办过一两家区块链安全公司,积累一些区块链工程经验。2020 年左右更是和 Facebook AI Lab 研究员 Noam Brown 合作开发了全世界最强的单挑扑克机器人。

总结而言,Bryan Pellegrino 是一位涉猎广泛、精通算法且有高度自驱力的工程师,多次成功的创业经验证明了其出色的算法功底和创新能力,而他将在 Poker 的统治力带到区块链的 Protocol。

CTO - Ryan Zarick

是一名有丰富机器学习算法和智能合约开发经验的资深工程师,也是 CEO 的大学时期好友。

曾联合发明了一个网络优化算法,用来改进网络包的传送过程中公平性,从而促进了了思科高频交易相关的网关技术发展。

后来也创办智能合约服务公司 80Trill ( 负责智能合约的撰写,审计,咨询 ) 和 机器学习咨询开发公司 Minimal AI,并在期间帮助 CEO 优化其 Poker 机器人。

BD Director - 0xmaki

0xmaki 是前 Sushiswap 的核心开发者,在 2021 年 9 月因为 Sushi 内部的宫斗而被迫退出。

然后去了 Aura Finance ,一个 Convex 类似的收益放大器,目前专攻 Balancer 上的机会。

在 2022 年 3 月,也加入了 Layerzero Labs,主要负责生态发展。Layerzero 的 AMA 现在多次和 Sushiswap 一起举行,这将同时为两个协议带来更好的曝光度和社区氛围。此外,Sushi 的跨链 Swap 项目 SushiXSwap 就是在 0xmaki 的牵头下完成,为两个协议增添了应用场景。

06.融资历史

STG 公开售卖记录。

💡注:STG 总量为 10 亿

07.生态

公链

当前 Stargate 和 Layerzero 已经支持 7 条最大的公链,并积极支持新公链。比如, Layerzero 将在 Aptos 主网上线第一天就深度支持链上的 Econia, Martain 等 7 个协议。

Dex

当前 Stargate 宣布和 Sushiswap、 Pancakeswap 等 Dex 联合开发多链 Dex。

以 SushiXswap 为例:Sushi 作为第一个多链 AMM Dex,目前已经在 16 条链上部署着协议。但是这些流动性池分散在各条链上,在以太坊的 5 亿美元 TVL 并不能让在 Fantom 上的 Sushiswap 获得更多的应用场景。也就是说,以前的 Sushi 只是多链,并不是跨链。

但如果 Sushi 变成一个跨链 Dex 后,当用户们想去参与新链上的生态时,将会优先使用 Sushiswap 将它们以太坊上的 ETH 去换成 Avalanche 上的 AVAX。这样将增加了两条链上的 Sushiswap 的应用场景,从而带来更多的手续费和更好的深度。这也让用户节省掉数十分钟的官方跨链桥的等待时间和七八个操作界面。

SushiXSwap 将能让用户在同一个界面,仅用 4 分钟就能让用户完成跨链交易。目前这个功能已经在 7 月 24 日上线。目前的方案是用 Sushi 在源头链上的 AMM 池换成 USDC 后,经过 Stargate 传递到目标链后,再用目标链上的 AMM 池换成所需资产。

稳定币

Circle

2022 年 9 月 28 日,Layerzero 宣布帮助 Circle 开发了 USDC 的原生跨链设施,原本需要通过链下或是交易所才能完成的大额 USDC 跨链,现在可以方便地用官方桥完成。比如之前 Whale Alert 通常会报告 1 亿 USDC 在 BSC 上被焚毁,几分钟后在 Ethereum 上铸造了 1 亿 USDC,这种情况可能就是有大户想进行巨额跨链,但是当前的跨链桥没有足够的深度或是良好的费率能承载这种体量后,大户去找 Circle 进行的跨链方式。

但在 Layerzero 的帮助下, USDC 能够更快捷更便宜的在链上进行原生跨链,意味着 USDC 变成了全链资产。全链资产指的是将资产跨链的费用、速度和风险都大幅下降,资产将能在多条链上自由流动。 

相信和 Circle 的良好合作将能有效地推广全链资产概念,更多的协议愿意和 Layerzero 合作后共同开发全链资产。

Angle

Layerzero 和 Angle 协议的合作将 agEUR 升级成了多链欧元稳定币。作为回报,Angle 宣布 Layerzero 的跨链池子深度将成为市面上深度最好的池子。

NFT

Gh0stly Gh0sts

Gh0stly Gh0sts 是第一个全链 NFT(omnichain NFT),采用 Layerzero 跨链通讯协议打造,可以实现在 7 条链之间的跨链操作。

这套 NFT 总量有 7710 个,历史总交易量为 5500 ETH。这对一个免费铸造的探索项目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

红色背景意味着这个 NFT 是在 Avalanche 上铸造,灰色边框意味着这个 NFT 被跨到了以太坊上。

08.市场竞争

跨链通讯协议

Chainlink 的 CCIP

Layerzero 的出现让 Chainlink 发现了自己更多的应用场景,于是立刻开发了自己的链上节点,从而可以抢占跨链通讯协议的市场。

CCIP 的商业模式是帮助协议开发跨链 dAPP,并不完全开源。然后这些 dAPP 带来更高的使用量,并给 Link 赋能。

CCIP 的安全性应该不如 Layerzero,因为它相当于用 Chainlink 做验证链,并没有双重安全机制。

目前唯一一个应用是帮助 Celsius 来获得 DeFi 利率信息,但 Celsius 已破产。

Cosmos

Cosmos 最大的叙事是给众多开发者写好了一套 PoS 链和链上节点的开源代码 (Cosmos SDK),然后开发者就可以开发应用链,当然也包括跨链通讯验证链。比如 Thorchain,一个 Multicoin 投资的跨链 Swap,当前日均交易量在 150 万美元,但是 Cosmos 的代币并不能从中获益。

但是 Cosmos 最大的问题是其代币 ATOM 难以捕获这些应用链的价值,所以它也开启了自己的主网 Cosmos Hub。然后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应用链能向 Cosmos Hub 的节点租用安全性,这样对于一条新链来说比从头吸引验证者更安全。

Polkadot

Polkadot 的叙事跟 Cosmos 基本类似,也有自己开发新链的开源代码 (Substrate)。新的应用链需要参加 Polkadot 的卡槽拍卖 ( 一年数十上百万美元 ),就可以使用 Polkadot 主网的节点来验证交易。

整体上来看,Cosmos 有点像安卓,可以选择自建分发渠道,或是让官方商店分发后抽成。Polkadot 有点像 IOS,通常只能通过官方商店分发并被抽成,但是弄点改动后也可以绕过官方商店。

Layerzero 也提供了这样一套跨链通讯体系,整体上将会影响 Cosmos 和 Polkadot 在跨链叙事方面的市场,因为目前大部分跨链应用 ( 交易,借贷和 NFT 等 ) 完全可以使用 Layerzero 来开发,以可接受的费用保证安全性。

资产跨链桥

Multichain

Multichain 是当前第三方资产跨链桥的霸主,其在 2022 年 Q1 的跨链总额为 380 亿美元,并从中赚取了 800 万美元。但和 Stargate 相比

Multichain 使用官方团队运营的外部验证网络,安全性较差。此外,Multichain 并不支持较多样的通讯内容,所以并不能像 Layerzero 一样支持 NFT。Multichain 只能在 TVL 很高时才能保证即刻结算。

所以还是给 Layerzero 留有较多的竞争机会。

Synapse

Synapse 是商业化最好的桥,在跨链额和 TVL 仅有 Multichain 1/10 的情况下获取到了差不多的营收。但和 Stargate 相比,

Synapse 使用官方团队运营的外部验证网络,安全性较差。虽然已经采用多资产 AMM 池来改善 AMM 带来的低资本效率,但是整体上还是低于 Stargate。

Wormhole

Wormhole 是 Solana 的官方桥,有着最安全的外部认证网络,因为其节点都是 Solana 的大矿工,所以有着更专业的管理经验。Wormhole 支持丰富的信息格式,所以也可以满足 NFT 等跨链需求。但和 Stargate 相比

Wormhole 使用了大量的合成资产,资本效率极差。Wormhole 由于属于官方桥,并不算 Stargate 的直接竞争对手。但是它会作为其他一些跨链桥的底层,如 Swim Protocol,将成为资产跨链赛道的有力选手之一。

09.风险

合约权限漏洞导致用户资产流失

跨链桥是黑客攻击的高发地带,历史上最大的几次资产流失都来自跨链桥

而跨链桥随着支持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在升级过程中可能将会出现各种漏洞,将有可能造成用户资产流失。

多链格局无法持续

对于当下多链格局,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批评是:同一些协议(AMM、借贷、GameFi 等)被不断地复制到新公链上重新开设赌局。当圈内逐渐厌倦这样的玩法后,将会使得用户对跨链的需求降低。

但是当前以太坊的费用性能问题还是无法解决,加上这轮新公链的火爆已经大量培养了新用户去多链参与的习惯后,我们认为多链格局的熄火在可预见的未来发生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

10.结论

我们认为, Layerzero Labs 团队在跨链通讯方案上以较低的成本换取了可观的安全性,并在资产兑现环节解决了资产兑现的不可能三角。这都离不开团队对区块链安全和数学层面的理解和创新能力,为用户提供了更高性价比的安全方案和更高资本效率的跨链资产兑现。这两项优势已帮助 Stargate 在跨链桥市场获得了可观的份额和收入,相信 Stargate 将能成为多链格局中的重要选手。

Stargate 作为当前 Layerzero Labs 的主要商业化产品,其估值在当前熊市环境下已逐渐进入了较合理的估值区间了。所以相较于高昂的一级市场估值,投资者应更密切关注 Stargate 的业绩表现和功能更新,在能接受的估值倍数下直接投资其代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