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币圈最新消息
272023-04

2023Crypto骗局名册:一文教你避开15种常见骗局

近年来,Crypto诈骗一直是整个行业的恐惧。

由于Crypto作为一种投资和交易形式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那些对区块链生态系统缺乏经验的人。

Crypto诈骗有很多种类型。然而,最常见的Crypto诈骗类型分为以下15类:

社会工程诈骗

社会工程诈骗包括欺骗人们并使用心理策略来获取与用户帐户相关的机密信息。骗子可以冒充可信来源,如政府机构、企业、技术支持、同事或朋友,以获得受害者的信任。

骗子可能需要时间来获得潜在受害者的信任,一旦建立信任,他们可能会要求受害者提供敏感信息或要求受害者将资金转移到他们的数字钱包中。如果一个“受信任的”实体出于任何原因请求Crypto,它很可能是一个骗局。

网络钓鱼诈骗

网络钓鱼诈骗的目标是在线Crypto钱包。这个骗局背后的个人或组织正在寻找你钱包的私钥,这可以让任何人访问存储在钱包里的资金。

通常,骗子会发送带有虚假网站链接的电子邮件,并要求持有者输入他们的私钥。一旦他们有了这些信息,他们就可以窃取Crypto。网络钓鱼诈骗是诈骗者最常用的诈骗手段之一。

假冒APP和Crypto交易网站

欺诈者有时会创建假的Crypto交易平台或Crypto钱包来欺骗毫无戒心的受害者。这些网站的域名通常与他们试图模仿的网站极其相似,因此很难区分它们。

假冒的Crypto网站通常以两种方式运作——网络钓鱼网站或盗窃。

在网络钓鱼页面上,你会被要求输入访问你的密码所需的数据,比如你的钱包密码、恢复短语和其他财务信息,这些信息最终会落入骗子手中。

其他网站只是窃取你的资金,这些网站在最初的互动中运作正常,甚至可能让你一开始提取少量的钱。

当你的投资看起来不错时,你可能会决定在网站上投入更多的钱。然而,当你稍后试图取款时,网站要么关闭,要么拒绝你的请求。

诈骗者用来欺骗投资者的另一种常用手段是在应用商店上创建假应用。即使这些虚假应用程序被迅速发现并删除,它们仍然可以影响许多用户的财务状况。

赠品诈骗

赠送诈骗是指欺诈者保证将发送给他们的Crypto数量增加或增加一倍。

他们使用巧妙的信息,通常看起来来自合法的社交媒体账户,来制造一种合法性和紧迫感。

这种所谓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诱使人们迅速转移资金,以期立即获利。

投资骗局

投资骗局包括承诺“巨额收益”以换取Crypto存款。骗子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即将启动的新Crypto项目的“投资经理”,并做出毫无根据的承诺,增加你的初始投资。

Pump-and-dump骗局

Pump-and-dump是另一种类型的投资骗局。一个骗子说服你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一种不太知名的Crypto,并承诺其价值将很快飙升。

你一买,价格就上涨,骗子就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这会导致价值崩溃,让您和其他受害者蒙受损失。

寻求快速获利的投资者被短时间内难以置信的虚假收益报告弄得眼花缭乱。这些骗局通常是从社交媒体开始的,所以要小心任何意外联系你的人。

注意那些在Reddit或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炒作特定Crypto资产的人,因为这些被称为社会工程骗局。

浪漫骗局

诈骗者经常利用约会网站欺骗毫无戒心的目标对象,让他们以为自己处于合法的长期关系中。

一旦建立了信任,对话通常会转向利润丰厚的Crypto机会,导致硬币或账户身份验证凭证的转移。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数据,用Crypto支付浪漫骗子的人在2021年总共损失了1.39亿美元,超过了任何其他支付金额。

敲诈和勒索诈骗

诈骗者还使用勒索邮件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工程技术。

在这些电子邮件中,他们声称有用户访问成人或非法网站的记录,并威胁要曝光这些记录,除非他们交出私钥或向骗子发送Crypto。

这些企图构成犯罪勒索,应向执法机构报告。

升级诈骗

Crypto平台像任何其他软件一样更新。骗子可以利用这一事实,并试图说服你给他们你的Crypto钱包的私钥。

诈骗者可以利用合法的迁移,比如最近的以太坊合并。以太坊基金会警告用户要警惕升级骗局。

SIM-swap骗局

SIM卡交换诈骗是最新的Crypto诈骗之一。在这里,骗子获得了你SIM卡的副本,允许他们访问你手机上的所有数据。

骗子可以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这些数据接收和使用两步身份验证码来访问Crypto钱包和其他账户。因此,受害者的Crypto账户可以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被黑客入侵并清除。

云挖矿诈骗

云挖矿是由公司提供的一项服务,允许用户以固定的费用租用他们的挖矿硬件,并分享所谓的收入。这使得人们无需购买昂贵的挖矿硬件就可以远程挖矿。

然而,许多云采矿公司是骗局或无效的,用户经常损失金钱或赚得比他们被引导相信的要少。

欺诈性ICO

基于Crypto的投资,包括首次ICO和NFT骗局,为骗子利用你的钱提供了额外的机会。

初创的Crypto公司利用ICO从未来的用户那里筹集资金,通过提供新的Crypto的折扣来换取比特币等活跃的Crypto。然而,许多ICO被证明是欺诈行为。

例如,骗子可能会为ICO创建假冒网站,并要求用户将Crypto转移到受损的钱包中。在其他情况下,ICO本身可能是罪魁祸首。

创始人可能会分发不受监管的通证,或通过虚假广告误导投资者对其产品的看法。

必须认识到,尽管基于Crypto的投资或商业机会似乎有利可图,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名人代言骗局

名人代言是另一种流行的Crypto骗局。开发者付钱给著名演员或网络名人,让他们宣传一种通证或平台,以吸引投资者,然后突然放弃这个项目。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骗局可能是网络钓鱼计划,骗子使用伪造的图像,视频或网站来声称公众人物已经支持他们的欺诈计划。

Rug pulls

Rug pulls,以“pull the Rug out”一词命名,指的是开发商吸引投资者进入一个新的Crypto项目,通常是在DeFi或NFT中,然后在项目完成前放弃,给投资者留下一文不值的货币。

在2021年市场爆发后,NFT成为了这类骗局的温床。许多骗子在PFP项目中承诺提供价值,并在以后整合实用程序,而这些不切实际的路线图从未交付。

有时候,骗人的把戏可能还涉及庞氏骗局的变体,即投资者以不诚实的财务保证吸引其他用户,从而获利。

即使在权益证明项目中,也可能发生不同的情况,这些项目可能会说服您将他们的令牌押在主节点上。

模仿者诈骗

企业或其他受信任和成熟实体的模仿者可能会试图说服您购买Crypto并将其发送给他们。这些人可能会试图通过短信、电话、电子邮件、社交媒体或您电脑上的弹出提醒与您联系。

骗子声称你的账户有欺诈行为,或者你的钱有风险,并指示你购买Crypto并将其发送给他们来解决问题。

另一些则要求你在欺诈网站上输入你的详细信息。点击他们信息中的链接或拨打弹出窗口上的电话号码将使你与骗子联系起来。

通常,这些骗子可能会试图欺骗人们购买一家著名公司刚刚发行的新币。有必要在网上进行研究,以确认一家公司是否发行了货币,或者已经发行了空投。

此外,骗子可能会冒充政府机构、执法部门或公用事业公司,声称存在法律问题或你欠钱。他们指示你购买一种Crypto,并将其发送到他们提供的钱包地址进行保管。

或者,他们会引导你到CryptoATM机,并给你一步一步的指导,把钱转换成Crypto。

最后,骗子在求职网站上列出与Crypto相关的假工作,提供帮助招募投资者、出售或挖掘Crypto或将现金转换为Crypto的工作。

他们要求你支付一笔Crypto费用,然后寄给你一张假支票,存入你的银行账户。然后,他们会指示你提取一些钱,为一个虚构的客户购买Crypto。到这个时候,钱就没了,但你必须偿还银行。

骗子变得越来越精明,在网上很容易上当受骗。避免Crypto诈骗应该是你在Web3中的首要任务。随着Crypto的普及,诈骗也越来越普遍。

Web3生态系统充斥着不良行为者,任何与Crypto互动的人都必须确保他们保持警惕。了解如何识别Crypto骗局,以减少被骗的机会。

安比实验室创始人郭宇:ZK 技术的学习心得和经验分享

演讲:郭宇,安比实验室创始人兼 CEO

整理:Amber,Foresight News

今天我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 ZK 的学习心得和一点体会。因为在以太坊接下来的几个升级中,都包含了很多最新的 ZKP 或者是 zkSNARK 的技术。最近有很多人在学习这些知识,我们也参加了一些公学的小组,在这里深度讲一下其中很共性的问题。

Why ZKP or zkSNARK?

首先我们能感受到 ZK 的项目是很 FOMO 的,我更想从技术层面讲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有 ZKP 和 zkSNARK。当然,它自身本来就是密码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但我认为它在以太坊的发展过程中发现这个东西异常强大,包括 Vitalik 自身也做过一些布道的工作,所以说得到了非常长足的发展,也解决了以太坊未来的发展途径。

从最早期的 Sharding 发展到现在以 Rollup 为中心的新方向上,我认为 zkSNARK 或 ZKP 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看来,首先它是「产生信任的机制」。比特币为我们带来的,像共识协、POW 协议和一些分布式算法,能够产生一些信任,但这种信任是有存在 51% 诚实的前提假设的。另一种是我在从事区块链相关研究之前,做了十几年的 formal logic 和 formal verification 的工作,本质上是通过 formal logic 保证代码的执行满足某种预期,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信任,只不过它的假设是通过逻辑系统本身的一致性去保证信任。ZKP 和 zkSNARK 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和我研究了很长时间的领域不一样的信任创造方式,因为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几乎正交地提供了另外一种创造信任的方式,就是通过交互进行概率性证明,同时提供信任。正如 Vitalik 所说,他们是正交于共识协议的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区块链核心技术。

第二点我觉得可能很少有人提到,但是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可组合性。我们听到这个词大概是 19 年,以太坊还处在 DeFi 早期探索过程中的时候,大家提出来的概念。因为以太坊上的所有智能合约都部署在一个平台上,这些合约之间可以没有任何调用的障碍和壁垒,就像没有农田里没有横亘在里面的篱笆一样。正是这种可以无障碍调用的可组合性让 DeFi 有了现在这样的繁荣。虽然可组合性不是一个特定的编程语言,但它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编程,是一种可编程的手段,本质上是更抽象的编程。其实在 zkSNARK 里,可组合性是肉眼可见的。且不用说最近两年 zkSNARK 技术本身的发展,当我们去看 paper 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一个协议,是通过很多子协议的排列组合构造出来的,并且这种可组合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大,这也就意味着 zkSNARK 不再是我们想象中的某一种算法,比如 Groth16 或者 PlonK。它们本身也很复杂,拆开来看,每个算法都由一些精巧的小组件构成,这些精妙的算法之间又可以构成一个更大一点的协议,甚至比我的描述更加复杂,它不是严格的、有层级的划分,它甚至更灵活一些。

这些可组合性的发展、爆炸很有可能带来新的空间。而且这个空间能有多大?我觉得基本上可以说大到无法想象,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关于递归零知识证明技术的一些突破,带来了非常大的创新空间。而至于它是不是下一个「big thing」,我觉得冠上「之一」,可能是一个比较稳妥保守的说法,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激动的领域,尤其是在 Blockchain 或 Crypto 的圈子之外,目前注意到的人还很少,因此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说到体会,我先谈一谈我自己是如何入坑开始做 ZK 研究的。首先,我在 17 年买了很多 Zcash(ZEC),当然,从投资回报角度来看,这就是非常糟糕的一笔投资。但我觉得也正是这个举动让我深入地了解 zkSNARK,并不务正业地用业余时间读了一些东西,但我发现非常难懂。当时网上也很少这样的文章能作参考。同时当我去翻传统密码学的书时,也失望地发现几乎都没有提及到这类知识。

在一些国外的教材里面,可能在整个教科书的最后一章会花两三页讲解一下,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很幸运的是,我在 2017 年年底发现了 Dan Boneh 和 Victor Shuop 写的教材,虽然还没有完全写完,却已经出现了一部分关于 zkSNARK 的讲解。我觉得如获至宝,因为在资料很少的情况下,居然有一本书能从最简单的概念讲起,这本教材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密码学入门教材。于是在 18 年的时候,我就开始慢慢读那本书,学习一些基本概念。

然后在 18 年年底到 19 年的一整年中,我们创立了安比实验室,早期我们一直在做 smart contract audit,去帮一些朋友解决智能合约的安全问题,但是我们同时还是用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基础的密码学知识。在 19 年我们开始着手做一个用于 data trading 的协议,叫做 zkPoD。20 年,我们讲之前的工作总结了一下并发表在了 CCS2021 上,也得到了一些密码学学者的帮助。而在 2021 年之后,因为整个密码学领域发展太快了,我们的很多想法跟不上整个领域的理论工具的发展速度,所以我们之前的工作就暂停了。那时候真的特别感慨,我们之前面临的很多技术困难,很快就会被人解决,甚至还有好多种解决办法,我们就不得不去看全这些解决方案,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又有新的工具被创造出来。所以说我们这几年基本上都在不断学习,学习速度还远远赶不上创新的速度,说这是一个寒武纪大爆炸,我觉得一点都不夸张。我觉得它的威力可能不亚于 ChatGPT 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只是说现在还没有那么明显,没有特别杀手级应用出来,但我觉得这个是必然的。

另一点感想就是,在早期的时候,我们读的资料都是来源于学术界,来自于专门长期从事密码学理论研究的教授和专家学者的论文。但是从 2020 年往后,我们其实发现大量资料来源于工业界的工程师。因为在 Crypto 领域,大家迫切的想要使用密码学去解决 Blockchain 和 Crypto 中非常核心的问题,有些快速的工程应用甚至领先了理论的发展。我就举几个例子,首先是 Halo,Halo 最早是由 Zcash 团队创造出来的,然后学术界从中获得了启发发展出了 accumulation scheme,包括最新的在递归零知识证明里非常重要的技术。它最早的起点就是在工程实践中发现的一些一开始不起眼的一些小规律。

第二个就是 PlonKish Arithmetization,最早也是在工业应用领域从 Aztec 团队慢慢发展起来的,之前有很多 code,但是它真正的理论研究是后来逐步补上的。但现在为止基本上以 PlonKish Arithmetization 为主导的很多学术研究已经慢慢扩散开来了。很像我右边图上的几棵树,当然这几棵树我只是借用了 slides 中的,zkSNARK 就像一棵很大的树,并且在不断成长,于是就有了 zkEVM 和 zkVM 这样的概念。我经常感慨在 19 年,预想 zkEVM 或者 zkRollup 之类的概念,都要是 10 年之后才有可能出现的东西,因为在当时我们能感受到 zkSNARK 能做的应用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没想到这三年来,Halo 和 PlonKish 的发展能够让 zkEVM 基本上成为现实。这是非常恐怖的,包括像 Lookup Arugment 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技术,反过来对学术界都有很大的推动能力。

第三点就是这整个过程是非常愉悦的,不管里面遇到了多大的困难,或者是解决了一些小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都让我们感到非常有趣。

我觉得绝大多数人对这个东西的印象就是特别难学的月球数学,但实际上从我们的经历来看其实也不是那样。

它其实要求的前置数学基础并不多,但它最难的部分其实是关键概念超级多,而且这些概念还在随着时间演化,也就是说你可能从别人嘴里听来了,或者在某个地方讲到的,或者是在一个文档里看到的东西,过了 3 年之后可能需要重新去审视它,它又可能表述都不一定准确,或者是它在表达另外一层意思。

第二个就是协议相对复杂,因为它属于密码学协议,可以说密码学这个分支,整个大方向上都是属于内部协议比较复杂的这类,于是它的形式化定义特别多。不同的学者去写形式化定义使用的符号体系也不尽相同,公式也是量多且复杂,即使背了也记不住,可能睡一觉醒来就忘。

第三点是,核心代码很短,但内部结构足够复杂,密码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你无法通过看代码去学习算法,因为你看他弄来弄去,都不知道他想干什么,还是需要一些理论的指引才能读懂代码。

第四点就是,很多朋友还是会按照论文上的算法去实现一遍,但能实现就证明真的懂了吗?这显然还是相去甚远的,这个我们会稍后讨论的。

零知识证明的学习曲线还是相对陡峭的,陡峭的原因并不在于 zkSNARK 或 ZKP 有多难,而是在于,首先开发工具很缺乏,也就是说想直观地体验一下并不容易,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去搜去看相关理论知识之后才能下手。第二就是学习资料其实更缺乏,现在跟 4 年前相比还是多了很多资料的,但要知道资料的增加速度远远赶不上创新的速度,也就是说有大量新的理论技术并没有被总结成文章,有的甚至都没有行文写下来,它们存在一些系统的角落里,或者说它只有代码但没有理论。因为是寒武纪大爆发,导致了学习资料相对更少,即便是需要的数学基础并不多,前置知识覆盖秒依然很广。所以有些朋友认为自己数学不好,并不是根本性问题。还有一点是论文挺难看懂的,这是我在早期学习时的感触,有些套路需要慢慢适应。

一些心得和经验

下面想给各位朋友再讲一些心得和经验。

首先给第一类想要快速入门的新手朋友,或者说看过一些非常简单的概念,无论出于哪种目的想要快速入门的朋友们。首先,有诀窍吗?诚实一点说时没有的,但确实可以把几个地方作为切入点。其一,写代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这里的代码可以分很多种,我认为现在很多可用的 library 都是很不错的。比如 Circum,可以在网页端试着写一些电路代码。第二类的 Halo2,我认为如果想要深入学习的话,可以用 Rust 吗,Halo2 也恰好是 Rust 的一个 library,也是在社区中广泛使用的。现在以太坊基金会也在基于 Halo2 进行一些工作,可以去看一下这个 library,并根据它去写一些基础的 demo 或者例子。第三个是 Gnark,是 Consensys 开发的用 go 语言写的库。如果你对 Rust 不熟悉或者没有写过 Rust 的话,可以优先选择 Gnark,因为它是用 Golang 写的,上手更简单一些。最后,还有 zkSNARK 社区的 Cairo,虽然我自己没有写过 Cairo,但我已经看到不少人已经成功启动了,所以我认为 Cairo 的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关于代码围绕什么去写,我认为可以基于 KZG 多样式承诺、IPA、Baby SNARK、Sumcheck 等非常简单的密码学协议,是可以做一些实现的。因为,实现了之后,可能会获得一些教科书上所不能提供的很直观的概念。比如,代码运行的速度,对稍大一点的例子电路是否能够正常使用,浏览器最大能承受的电路等等。

我觉得手动写代码这一方面,首先有助于大家理解很多概念,比如,到底什么是电路。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说过电路,就是挺难写的,如果动手写一下电路就会发现,它其实不算是在写正常的程序,而是在写一个证明过程,因为本身零知识证明就是一个证明过程,因此写电路其实就是写证明,而非写计算。写证明的过程有一些特定的套路和经验模式,这个需要慢慢熟悉和思考的。

第二个我觉得是有助于对运营效率有所感知,就是知道运行的速度能有多快,以及假如说你想去 build 一个应用,他大概能用在什么地方。比如说你在以太坊一层的合约里做一个电路的 verify,你大概需要多少 gas。事实上这些都是需要你实际操作完之后才能有的一个初步印象。

第三个就是对协议借口、协议流程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和大概的感觉。

第四个就是你能对基础的数学原理有初步的认识,但不需要去学很多,不需要去重新找一本代数的书去翻,因为一本完整的教材包含太多内容了。我觉得通常情况下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可以通过 Google 或者 ChatGPT 去快速学习一下基础的数据原理。直接通过编程学习的话,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对于使用的参数、输出的结果,以及如何在代码中 encode,用什么样的数据结构,都会有非常直接的认识和理解。

这里我想要推荐 zkiap.com 的课程,它是一个注重实践的简单代码学习课程,每周花点时间就基本上可以慢慢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推荐给所有能写代码的朋友们。

但有些朋友可能会问,假如说我不会写代码,或者说我没有时间写代码,但是我仍然想快速入门,那该怎么办呢。我认为第一点就是要准确地理解相关概念,所谓的准确理解就不是一些模模糊糊的理解,比如,我们说零知识有 zero-knowledge,那么到底什么是 knowledge?我觉得是需要搞很清楚的,这些关键概念搞得越清楚,看文章就会越顺利,包括还有像 witness 这种概念。还有像 Random Oracle 还有 Commitment 之类的概念。为了搞懂 Random Oracle 是什么,我前后可能花了一年时间去看各种东西,慢慢尝试理解,但但是的资料很少,我觉得现在的资料已经足够丰富了,已经有一些教科书能够吧这些概念讲的相当清楚了。然后还有一些概念,像 CRS、SRS 是什么,如何用 Polynomial IOP 做一些 plunk 应用。其次像 extractability 还有 preprocessing,这个适合具体应用开发相关的。我认为对这些基础概念有必要有非常精确的理解,如果不是很理解或者模糊的话,我的建议是先去看这些概念,Google 和 ChatGPT 能够在这里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我认为首先需要能看懂科普文章中的一些密码,一些黑话。

第二个是能够对 zkSNARK 有一个清晰的抽象的认识,也就是说能大概知道它是什么,能用一句话去讲一下什么是 zkSNARK,而不是只是将它描述为一个 library,或者用一个方式函数调用一下,或者说就是一段代码,真正的掌握是要比这些都再深入一层。第三个就是如果好奇的同学或者有更多时间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学术论文,如果第一节能看懂的话,我觉得已经是相当不错了,这意味着很多密码学黑话都已经理解了。如果有一些频繁出现的黑话不理解,就可以去 Google 或者 ChatGPT 弄明白,有些实在很难懂了就可以先放一放。最后就是能初步理解 zkSNARK 的一些应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对一个不会写代码的人,已经是对 zkSNARK 已经又了相当深的认识了。

接下来我说的这一类朋友,他们不满足于一些基础概念的理解,始终对内部工作原理感到好奇,关于黑盒如何运行,为什么能 work,为什么能提供信任,他的信任又基于哪些东西,应用条件是什么,等等。我这边的建议是,需要先充分理解一个算法代码,就是先把一个算法吃透,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在算法之间就好比再学一个编程语言一样,如果 Java 用得很熟练了,再去切换到其他语言,其实并没有很复杂。前提是,这个语言需要用得特别熟练,如果只是浅浅地能写一些 Hello World,可能差距还比较大。我觉得可以先针对一个算法,比如说我觉得像 PlonK 是首选的,因为它比 Groth16 简单很多。PlonK 是我认为我见过的所有算法里最简单的,虽然 Groth16 的科普文章更多,但事实上它是一个复杂难懂的算法。然后还可以选择 zkSTARK,Marlin,Spartan,他们的对看论文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一些。总之,我推荐先学 PlonK。

第二个就是去阅读一些 Github 上的开源代码,现在有非常非常多的有意思的项目,几乎每两三天都能发现一个很不错的开源项目,并且代码质量不错,我在这里就不给大家推荐了。

第三个点就是如果你想了解内部工作原理的话,你不可避免地要去理解这些公式,但对于初学者的最大问题是,公式无法理解或者并不能记住。我认为这里的核心窍门就是,多抄公式。不停地重复抄公式,同时再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神奇的力量,能让人不知不觉中就明白了一些东西。

在这里推荐一个 MOOC,叫做 zk-learning.org,他们的课程深度不错,也会涉及到内部的工作原理,也会用非常简单的语言去抽象地解释一个或者一类算法是如何工作的。我认为如果能看懂并实现一个最简版本的代码并且能看懂 70% 的相关论文,且能不需要任何辅助地手推公式,并能够大致理解 Soundness 思路,我觉得已经达到了理解 zkSNARK 的要求了,但在这个阶段还是不要自行修改和优化协议,这是非常危险的动作,除非有非常多的经验,否则千万不要自行修改优化协议,因为密码学协议中有非常多没有写出来的东西。相关的反面教材有很多,我觉得最著名的就是 BCTV14,它是 14 年的一篇论文,他们的论文在做了一次修改优化之后出了一个 bug,然后修了 bug 之后又是一个 bug,而且都是非常严重的 bug,也就是说这些顶尖的密码学家都会犯这样的问题,那更不要说一个初学者。对初学者而言,你可以自己去设计一个协议,但是你一旦去修改别人的时候,你还要确保对这个东西有足够清晰的理解。

接下来对于更高阶的朋友,可能你是在 build 自己的项目,想用 ZK 去解决一些必要性的问题,需要自己设计协议。首先,我觉得你需要反反复复地读大量的论文。第二个就是需要补最基础的计算理论,而不是代数或者射影几何,或是那些数学概念。我觉得这里面其实最重要的是计算理论,我在这里推荐两本书,一本是《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A Modern Approach》,另一本是《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A Conceptual Perspective by Oded Goldreich》。第三点就是要跳出兔子洞,关注基本问题。因为有些算法还是很深、很烧脑的,有时候需要在一个非常小的细节卡上好几个月。但我觉得这里面的核心点是为了理解它为什么 work,有些时候你要跳到最外面来问一些最简单、最直接也最基础的问题,再去反思这个细节。就是你需要不断进到一个非常小的细节,同时又要不断地跳到外面去反复对比思考,这样就很容易弄懂这一点细枝末节的东西。第四个就是逆向思考,因为很多协议的设计是非常精巧的,有时候需要我们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 follow。但事实上理解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多数情况下我在理解算法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论是逆向思考,也就是说如果将原来的算法换成另外一种,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不 work 的,那么它为什么不 work?这是很重要的。

最后,给大家说一下读论文的心得,因为论文确实比较难读,都是些非常学术的文章。第一,请务必反复仔细阅读论文第一节,因为论文第一节通常是论文最精华的部分,他通常描述了这篇论文最主要的贡献,包括他和前人的不同以及他的新协议或者新算法最重要的特点。通过读很多论文的第一节,能够快速找到一个知识网络。

第二点就是,你需要把论文的参考文献这几页,特地打出来,有助于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就可以沿着参考文献,找到更多的资料,而不单纯是通过 Google 或者 ChatGPT,而是通过这个论文所依赖的前置论文,形成一套理解体系。

第三点是要从历史的角度看概念的变迁、算法的演化和技巧的组合,这里面能发现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觉得也可以找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但这需要很多时间去准备。虽然密码学已经历经了 40 年的发展,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它经过了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与变迁的过程。

第四点是,一篇论文需要反复看,大概看懂其中的 90%,需要好几个星期甚至好几个月。我最开始去学习这个东西的时候,一开始非常难受,非常有挫败感的一点是有篇论文我看了半年都还看不懂。但突然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密码学家他的分享里面说他看论文也是要几个星期才能看完,这时候我才如释重负,我才觉得原来他们也是这样。所以说一篇论文看不懂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第五个是,我认为参与社区讨论特别有用。

最后一点,找一个 Crypto 领域的问题点,找一个你觉得有意义的工作,然后 get hands dirty,这个能驱动你把关注点集中到一些点上面,更容易做出一些突破性的工作成绩。

专访Celer创始人董沫博士:“桥”接万物,ZK背后Celer的变与不变

采访:Claudia

编辑:Claudia&Zolo

“Binance 第三个 Launchpad 项目”,“至今无安全事故的 cBridge 跨链桥”,“布局区块链互操作领域的先驱”……

如果你在区块链行业待过几年,一定听过 Celer Network 的名字。

从比特币、以太坊、DeFi、新公链、跨链桥、Layer2,再到 ZK,加密世界从来不缺少新的叙事。Celer Network 也不断顺应需求,积极布局自己的多链生态。

五年间,Celer 走过了多个丰碑,回顾 Celer 的发展史,我们也能一窥行业先驱是如何顺应时代变化且保持初心不变的。

从 18 年 L2 状态通道扩容,到 cBridge 跨链桥,再到最新推出的 Brevis,Celer Network 一直走在区块链热点的风口浪尖。是追风口的风筝?还是紧跟时代的前沿?

正值香港热潮,深潮 TechFlow 对从美国赶来的 Celer Network 创始人董沫博士进行了专访。有关区块链技术、政策浪潮,和深潮 TechFlow一起对话董沫博士,一览加密显学 ZK 背后,Celer Network 的风起云涌。

从状态通道到 ZK 全链数据计算验证平台,只为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

深潮 TechFlow:欢迎董沫博士为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绍。

董沫博士:我简单介绍一下,在做 Celer 之前,我在 UIUC 读博士,主要方向是分布式系统和网络。在读期间,我跟导师一起做了一个公司,主要做网络形式化验证,也就是网络安全的一部分,客户都是一些大银行、企业之类的,后面被 VMware 收购。同时,我自己也在做分布式系统和网络系统的研究。

我的研究工作一直秉承开源的精神,研究结果也被像 Google、YouTube 等公司所采用,你现在用 Google 的 Chrome 浏览器的话,里面有一部分跟 Google 通信的代码就是我们当时研发的一部分,而且完全是开源的。

毕业之后,跟硅谷很好的朋友一起创业,也就是 Celer 现在的其他三个联合创始人。

2018 年到现在,经历牛熊,看到很多别的团队的人都走走散散、分分合合,但是我们这个团队一直非常稳定,得益于我们在很多事情的看法上非常一致。

当时最主要的区块链的问题就是扩容,有两条大的路线思潮:

一条路线是通过建立更快的公链或者侧链的方式去扩容;另一种路线是仍然保护以太坊底层的安全性,通过二层扩容的方式去做。

Celer 的第一步也就是往二层扩容的方向走的,因为我们非常相信去中心化,也非常相信应该去继承以太坊底层的安全性,这也就是我们一开始做的 state channel,所谓的状态通道。

状态通道其实是一个非常泛化的 Lighting network,也就是闪电网络,但它只能处理一些支付,而状态通道是说在这个通道里面可以跑任意的程序逻辑,不一定是光只有支付在里面。

但是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状态通道的开发者门槛过高,需要开发者把已经写好的智能合约,再按照状态通道的结构重写一遍,同时还要运行很多传统的后端服务,来服务于高速的程序执行,最好的应用场景可能还是低成本的流支付和条件支付的用例(pay as you go 或者是根据任务条件的机器与机器间的支付),但支付领域本身在 20 年到 21 年中间有了很多传统支付领域的变化和限制,导致整个区块链支付其实最终卡在了“最后一英里”的用户接入上面。

这让我们觉得状态通道这种扩容技术,需要有一些传统金融和支付去帮助用户能够自由和低成本地进出区块链世界,在区块链发展的历史时期上面,可能还太早了,但我们对状态通道的未来应用,仍然是充满信心的。

同时我们发现,社区里面有一些开发者开始把状态通道技术栈的一些东西,去用于多链交互。其中 state channel 的技术当中有一个技术栈叫做 State Guardian Network(SGN),所谓状态守卫者网络,它的功能是能够把一些链下的信息安全地中继到链上。其实它天然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帮助跨链的消息传输,随着跨链需求的兴起,Celer 也就自然的进入了多链交互和跨链的领域。

至于跨链领域,我们过去几年做得还不错,Celer 生态上跑着各种各样的应用,Celer cBridge 现在已经有 $13.7billion 的跨链流量,最高的时候有 $900million 的 TVL,到现也有 $240million 的 TVL,每天有非常多用户在使用 cBridge。

Celer 现在被很多头部的应用和协议所使用:世界最大的加密钱包 MetaMask 的最新版本中多了一个“bridge”功能,就是整合了 Celer 的跨链桥功能。

除了 Celer 支持的四十余条公链外,日本的著名公链 Astar,SEGA, SquareEnix 等日本最大游戏公司支持的 Oasys,韩国游戏公司 Netmarble 旗下的 Metaverse World 侧链等等都选用 Celer 作为官方跨链桥,同时 Celer 的生态开发者使用 Celer 在元宇宙,NFT,DeFi,Governance 等等各个领域开发了近百种跨链应用。

深潮 TechFlow:3 月,Celer Network 推出了 Brevis,一个 ZK 全链数据计算和验证平台,但是我发现这个概念理解起来有点抽象,可以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和案例来解释一下 Brevis 是什么?

董沫博士: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让智能合约可以有 Dune,Defilamma,Nasen 等全链数据获取、计算和使用的能力。

说来你可能不信,智能合约虽然生在区块链,长在区块链,但其实是个“瞎子”。

肉身的人可以用上类似 Dune 和 Nansen 这类的工具,去使用各种区块链里面的所有历史数据,从中发现价值,比如 Uniswap 过去 7 天的 trading volume,ETH 和 USDC的 price,某个人的交易量,可以看到某个人是不是专业游戏玩儿家,也可以看到某个 NFT 的所有权是怎么样转移的,可以看到社会和金融关系等等。

但智能合约,却像个瞎子,他有“三看不到”:

看不到别的链上的数据;看不到自己这条链过去的数据;看不到别的合约里面的私有数据。

这其实极大限制了区块链应用的潜力,因为这种数据获取的限制,基本上跟 Web2 时代的限制是没区别的,在 Web2 里面每一个数据都是和 应用本身绑定的,是私域数据,你没有办法去做数据的共享,没有办法去做数据的转移,也没有办法利用已有的数据去产生一些新的应用场景。但在web3的场景下,明明所有数据都是公开可见的,但区块链应用的心脏 - 智能合约,却没法看到和使用这些数据,落得和 Web2 应用一样的下场,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这是 Brevis 要去解决的问题:能够让链上的智能合约无需信任任何第三方地去获取,计算,和使用所有链上面的所有数据。

比如说,一个 Defi DEX 想要动态地合理调整自己的 pool,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场景。像 Sushi、Pancake,通常都是根据过去每天的 trading volume 和LP、active trader 数量去调整,通过 offchain governance 来实现,也就是人工调参,这是一个非常慢的过程,可能是几个月调一次。

但实际上人工调参数据的模型是确定的,如果说你有一个 on chain 的方法可以直接 trust-freely,不用信任任何其它第三方就把数据拿到,并且让 smart contract 能够 view 这个数据,那 smart contract 就可以自己调这个东西。

另外一个非常常见的应用就是 ZK 的 DID,实现比如老用户激励,用户生命周期管理类型的功能,比如游戏中对持续活跃用户的奖励,对大 R 玩家的留存奖励,DeFi 应用中对专业流动性提供商的激励等等。同时还有实现基于社会和金融关系的可恢复账户抽象等等。

有人问,你说的这些数据,我在 Nansen 可以看到,Dune 可以看到,直接把这些平台的信息发到合约里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但不行啊,因为如果直接这样的话,你又是在相信一个中心化第三方了。

深潮 TechFlow:但其实链上 data 的量是非常大的,现有条件可以实现你上述的愿景吗?

董沫博士: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假设不用 Brevis 的话,最天真地拿到这些数据的方法是什么?每一个 blockchain 都有自己的 block header,block header 里面有一个东西叫 state root,这个 state root 你可以认为它记录着整个世界状态。

举个例子,我想要知道 Uniswap 过去的状态,包括它某几天活跃用户是多少,理论上是可以直接在区块链上面拿着这些 state root 计算的,你把这些 state root 一个一个展开,展开到最底层的那个叶子结点,在里面一个一个去看 transaction,验证是否是和你关心的合约交互,最后得到结果。但这种理论上可行的办法,从经济视角来看,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直接在区块链上面拆开状态根,一点点分析的方法会消耗大量的 gas,性能是不允许这么做的。

这还只是一条链的情况。如果要在一条链上去读取别的链的信息,就更复杂了。

首先,要不需信任的知道另外一个区块链的 blockheader。比如说我要在以太坊上面去验证 BNB chain 的状态,首先要验证某一个 BNB chain 的 block header 是有效的。如何验证它有效?就是要验证很多 validator 签名,那如果在链上直接做的话,每一个 Validator 要画 100 多万的 gas,这是不现实的。

这就是为什么 Brevis 要用到 ZK:ZK 就是去解决性能或者计算成本的问题,把计算从链上这样一个单位成本非常贵的地方挪到单位成本极低的链下去计算,同时生成了一个零知识简洁证明,基于强大的密码学的数学保证,只需要在区块链上证明计算结果是真实可信的就可以。

深潮 TechFlow:从最早的状态通道扩容,到跨链桥,我们发现 Celer Network 的核心叙事一直在变,对此评价也比较两极分化,有人认为这是在跟随加密世界的发展不断自我迭代,也有人认为这是在追风口,什么热做什么,你们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突然开始将开发重点转向 ZK 领域?

董沫博士:ZK 这个赛道其实很自然的。为什么来到这个赛道,是因为我们在演进整个 Celer 的跨链系统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应用的需求。

Celer 的跨链系统目前只有一种安全性模型,通过一条中继链到其他 chain 去 relay 信息。我们能不能把中间这条 chain 的信任程度进一步降低?这是因为我们看到许多 use case 并不需要特别低的 delay,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去降低信任程度?所以我们做了 Celer ZK bridge,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开始做一些 ZK 领域的探索。

正因为我们做跨链,我们对跨链生态非常了解,也在不断地听不同链和 dApp 的需求。我们一向不是追风口的,或者说,我们是追逐「真实需求」的。

如果你把整个区块链作为一个CPU来看的话,那Brevis可能更像是一个 DPU(data prosessing engine),帮助 application 去更好地处理和使用数据,包括 on chain 的数据甚至包括 off chain 的数据。比如说你有一些 Web2 的 Log in,你想要去证明一个推特账号的ownership或者说一些 limited off chain 的数据,也可以通过 Brevis 来做这样的验证。

深潮 TechFlow:通常而言,零知识证明在 Crypto 领域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向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一个是 Scalability(扩容),一个是 Privacy(隐私),那么 ZKP 技术在 Brevis 中是如何使用的?

董沫博士:我们不解决隐私的问题,我们项目中主要是用到 ZKP 计算迁移的性质。ZKP 的本质对于 ZK-Rollup 来说也是计算迁移。

因为 ZK-Rollup 也是把 on chain 的数据迁移到了 off chain 的地方,我们把它算完,这个 ZK 核心就是在做计算迁移。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一窥 ZK 背后的评判逻辑

深潮 TechFlow:如今,ZK 已是加密显学,特别是在萧条的一级市场,ZK 是少数支撑起高估值的热门叙事,但是因此,也出现了一众 ZK 概念的创业项目,甚至有的会给人一种 TO VC 的即视感,那么作为这个领域的资深从业者,您是如何去评估一个 ZK 项目?

董沫博士:我觉得价值方法论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为我们要明确 ZK 到底在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回到所谓的第一推动力,ZK 的出现要不然是要解决隐私问题,要不然就是要解决计算类比迁移的问题。

如果说我们看一个 ZK 项目用了 ZK,但是完全没有说要 enable privacy 或者要降低计算成本的话,就不是一个好的 ZK use case。比如说 ZK 德州游戏,这个东西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需要隐私。但比如说像 Axie Infinity 这样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其实不需要有什么保密,你非要把它 ZK 化的话,就不是一个好的应用。

深潮 TechFlow:现在ZK的项目都很卷,在 ZK 内部,也存在广泛的竞争,比如仅仅只是一个世界上第一个功能齐全的开源 zkEVM 网络的 Title 就引得zkSync、Polygon zkEVM、Scroll 三方混战,目前有众多 ZKEVM 方案,您认为赢家最终胜出的关键是什么?

董沫博士:首先要有一点比较明确的是,ZK 是一个工具,我们要去看这个锤子用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大家卷的场景和赛道不太一样,现在最卷的是 ZK EVM。但是 ZK 本身其实是可以用在很多领域的,不管是用在像 Brevis 这样的Data attestation,reflection 或者跨链(跨链其实是 Data attestation 的一个应用场景),或者说用在 privacy 里面,不同的应用场景必定各有各的卷的程度。

Data attestation 这个赛道其实是有一些新的项目冒头出来,但是还远远不到大家肉搏的程度。我们跟 ZK EVM 卷的东西是不太一样的,我们跟 Scroll、Concensys zkEVM 和 zkSync 的关系其实都非常非常好。

我觉得各种 ZK EVM 虽然是 layer2,但其实还是在做一个区块链的生态,对于一个区块链来说,它有两层价值:

一层是实用价值(utility value),这个可能和技术,开发者友好程度是有关的;另外一层就是共识价值(consensus value),这个更多的是看一个链如何从一个中心化的开发者手中逐渐成长为一个社区项目,这就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人的问题。

深潮 TechFlow:在 ZK 系中,有一个特殊的存在,StarkWare ,因为除此之外,其他的 L2 项目,包括 zkSync、Aztec、Loopring、Scroll 等都采用的是 SNARKs 技术路线,只有他是 ZK-STARK,你怎么看待 ZK-STARK 的技术路线?

董沫博士:ZK-STARK 的好处是在于它的 compution 可以算得更快,能够更高效地把 proof 拿出来,但是最后一步仍然要过一个过程去把它压到 on chain 能够验证的程度,它确实存在一些压缩,大家选择它,主要是觉得它证明起来较快。

那 ZK Snark 的好处是什么?开发者生态比较完善。包括以太坊 Privacy and Skating Engineering Group(PSE)一直在推,它的开发套件虽然不能说完全完善,但是相比 ZK-STARK 而言是要更好一些,对一些 computing 的 task 也比较友好。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两种技术路线都是非常 active 的方向。

我非常同意 0xParc 的一些想法,就是未来的 proving architecture 很有可能是一个可组合的零知识证明架构。直接在 EVM 上实现一个整体的 ZK 应用可能比较难,但通过 Brevis,可以插入不一样的 query 引擎,这个 query 引擎有的可以用 STARK 或者 SNARK 来实现,只要大家最后都能够递归到一个能够共同完成验证的形式就可以了。

Brevis 一方面能够让开发者 query 链上数据,另外一方面 query 本身是有一个引擎在的,我们也会提供 API,让开发者去实现一些能让其他开发者使用的 query 引擎。

深潮 TechFlow:最近,zk-Rollup 扩容项目开始集中发力,Polygon zkEVM、zkSync 主网陆续上线,但与此同时 Optimistic Rollup 的项目(Arbitrum 等)已经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态。

2 月初的时候,Offchain Labs 的联合创始人 Steven Goldfeder 发推给 ZK Rollup 和 zkEVM 泼冷水,他并不赞同大家总说的“ZK Rollup 能更好地代替Optimistic Rollup”,目前还远未在生产环境中实现 zkEVM,而且现阶段 zk-Rollup 比 op-Rollup 更贵且兼容性更差。

目前来看,ZKR 和 OR 更有优劣,那么你怎么看待 ZKR (zk-Rollup)和 OR(Optimistic Rollup) 的扩容战争?你更看好谁?

董沫博士:我们觉得都很好。这是一个世界观之争,一个是乐观的世界观(OP),一个是悲观的世界观(ZK)。悲观的世界观是说,我认为这个世界是悲观的,大概率会出事,所以我一定要用 ZK prove 的这个功能去保证在 on chain 的这些数据不可能通 Sequencer(定序器)篡改。OP 的观点是说我们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有问题,所以 cost 更低,因为它不需要产生 prove,事实上,至少在短期当中,我觉得这两种 rollup,赢会赢在谁的费用更低,谁的性能更好,能承载更多应用。中期看来,我觉得它们在技术层面很有可能会 merge 在一起。我们说 OP Rollup 和 ZK Rollup 其实是在说不同的团队,Arbitrum 将来会不会引入一种 ZK-Rollup 方案呢?我觉得完全有可能。更长期来看,则要看共识价值了,这也是我们之前说的区块链社区和人的部分。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OP Rollup 是有一定优势的,优势在于 On boarding 成本更低,本身更先发,但是 ZK 也不能说没有优势,ZK 一是安全性高,二是它在资产和消息进出的时候不需要 7 天等待期,反应更快。OP 的 7 天等待期有时候很让人头疼,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 OP 的短板被谁补足了呢?被各种各样的桥补足了,因为桥可以帮助用户更快地进出,但是这个成本仍然是很贵的。

所以说非常难以一眼看出高低,因为 OP 成本低,不需要产生 prove 这个过程,换来的是你进去之后不太容易出来,ZK 成本更高,但是你来去自由。不一样的应用场景适合不一样的东西,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加密大潮风起云涌,Celer 初心不变

深潮 TechFlow:最近,香港叙事火热,其中一个原因或许在于美国的加密政策越发不友好,而香港正在敞开怀抱,欢迎创业者,作为长期在硅谷的创业者,你自己在美国的感受是如何?

董沫博士:对,美国的 Crypto 加密政策收紧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一些所谓的“金童”,他们本来觉得是没有问题的人出了问题,这是一个膝跳反射。这种被背叛的滋味是最不好受的,所以最近美国监管政策强化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另外一方面,美国的监管主要的问题也在于多个监管的政权之争,像 SEC、CFTC 大家各说各的话,没有一个非常好的验证过程。核心我觉得是美国并不认为区块链本身是一个高优先级的事情,所以才会让各个不一样的监管主体之间你来我往,我不同意你、你不同意我,这是主要的一个原因。

从行业热情来讲,之前的 Eth Denver 也非常热闹。香港肯定是反映了大家希望亚洲有这样的一个区块链空间。因为目前亚洲没有一个真的 hub,新加坡开发者也很少,但是香港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是亚洲的的开发者资源,有非常多非常好的学校、创新人才。

美国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创新中心了,香港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亚洲的创新中心,我们拭目以待。但我们也不是特别了解,所以说这次也是想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

深潮TechFlow:你看完之后感觉怎么样?

董沫博士:看了之后感觉就是现在我还处在一个不明觉厉的状态。

深潮 TechFlow:也会有一部分吐槽,这次大会聊的都是一些非技术相关的,不太正统。

董沫博士:是这样的,首先很多分享肯定是 Trade Show,大家是聊聊项目,你上去讲 ZK 是没有人能讲懂的,所以我们把 Slide 也改短了,原来 ZK 那个部分很长,现在只有一两页了。是不是成为一个创新中心主要可以从办活动的参与者看出来,如果能办得起 Hackathon 算是这个地方有一定创新力。这次游客居多了,显然我们是游客,但是很多我们的老朋友也是游客,大家一起迷失在了香港的钢铁森林里面。

但我觉得香港是一个信号,至少对于吸引亚洲开发者和社区来说,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自己作为华人创始人的团队,虽然我们现在团队里有很多非华人成员,但我们深知华人区块链技术社区的发展很不容易,华人之间应该互相也很支持。如果能够看到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亚洲的创新中心出现,是我们一直所期望的事情,虽然我们也不知道Web3是不是真的能在香港发生。

深潮 TechFlow:最后一个问题回到 Celer,我发现,现在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描述 Celer Network ,Celer Network 的最终形态会是怎样的?

董沫博士:回到 Celer 的初心,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因为相信区块链技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用到区块链。我们的主线一直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发现新的需求,然后维持着如何让更多的人去更方便地使用区块链技术或者数据这个角度,让区块链的各个部分之间能够有更好的结合。

Celer 到今天最主要的 slogan 还是 Bring Mass Adoption to Blockchain,实际上看 Celer 的发展就是在看区块链的发展。

往回看,2018 年,所有项目方之间的合作,都只是说我们“将要”合作,你去问一下他们是怎么合作的,答案都是在脑子里面合作。

但是你看 2020 年、2021 年之后这个情况有很大的变化。整个区块链领域里大量出现了所谓的 Product Market Fit,就是 PMF 的第一波出现了,虽然核心用户可能也就 5 万到 10 万个人,但是这部分人留下来了,有了一个完整的 Defi 基础设施,未来会继续生长。

在这种快速演进的技术潮流当中,我们最终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以不管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技术,进入到区块链当中来。不管是我个人,还是整个团队,这都是我们一直相信的东西,也是支撑我们走过牛熊的动力。

深潮 TechFlow:那有一个延伸问题,其实 Brevis 是你们在最开始到现在慢慢演进出来的一个新的技术,这种演进过程,你们可以不断做新的事情。如果一个第三方也发现这个事情,你们之间会有一些竞争的壁垒吗?未来会有竞争或者合作的关系吗?

董沫博士:Blockchain 是非常开放的,其实大家都是在一个平面上 build,我们的优势可能是我们在这个圈子里面时间比较久,各个 chain 比如说哪一个 protocol 有安全事件出现,我们可能是第一家被联系的,跟我们说“能不能帮我们找一下这个协议,你们认识吗?”。而大概率我们都是认识的。通过这样一种广泛的链接,可能我们一开始 go to market 的速度会快一点,但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我一直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一直保持一个非常谦卑的态度去做事情,我们不觉得自己很牛,还是要跟大家一起去合作,去共建社区。

Mass Adoption 细水长流,Celer 将成为重要组件

深潮 TechFlow:回到之前聊到五万用户的事情,我理解是 daily active 的链上用户,可能在中心化交易所更多,您期待的 Mass Adoption 估计到什么时候能实现?以及你希望从 Celer 的角度为这个行业带来多少的用户的转化?

董沫博士:用户转化这个东西我们多聊两句,用户转化这个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举几个我们看到的非常壮烈的尝试,用户转化现在第一个门槛在于用户的小额入金,用户要进入到这个区块链的 space 里面,第一步要有资产。如果你说让一个用户第一步先要把脸刷了、证件提交了,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搞了,这个东西不现实的,这个 bar 太高了,我们做过调研,怎样让用户以小额,10 块钱、20 块钱的方法去加入到区块链应用当中,这一个东西现在整个行业都是缺失的。

聊到这里可能大家会感到沮丧,但是我觉得没有关系,这是一个细水长流,水滴石穿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要很长。每一个从业者都要做好这个时间是一个五年、再下一个五年甚至是十年的心理准备。它会发生。

Mass Adoption 的形式是什么样的方式发生或者出现的?

我们其实非常看好游戏这一类的轻应用,Defi 其实相对来说比较难一些,因为它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随便一个没有技术背景的人把这套东西学下来,on boarding 的速度是很慢的。像这种比较轻量化的应用,游戏等等之类的,可能是突破口,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非常相信现在像做的 Arbitrum 或者 OP stack 这种 side chain application。

其实大家都看到了这个问题,就是说我有一个 application,你能在应用链这里面跑,因为你是一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应用,你能绕过很多像 Defi 入金的门槛或者想办法把它绕过去。

如果问我们在 Mass adoption 的什么阶段?我们可能是刚刚打赢了几个战役,但是最近又到了一个长征的过程当中,迂回到“敌后”绕一圈过来,我们现在应该是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

深潮 TechFlow:其实我认为 Gamefi 是应用层的一个完善,相当于一个绕过来的地方,小额入金是很重要的基础设施,再包括钱包,在您看来有哪些重要的组件是需要去完善的?另外 Celer 未来在整个组件的 Map 里面它是在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

董沫博士:两个主要比较大的点,一个是小额入金,另外一个就是账户抽象也非常重要,让一个用户进来之后他不要觉得自己是在用区块链,这个东西现在来说是非常难的。

在游戏里面,你只要去签名一些消息、去验证一些消息,丢了账户之后能通过 ZK 的方式去找回你的账户和钱包,我觉得是很重要的。要在 on chain 去实现一个完整的游戏的数据库其实是很难的,但是你如果要是想做轻量化的解决方案也是可能的。比如说所有用户的 transaction 都留在过去的历史上,区块链已经是一个数据库,只不过它不结构化而已。Brevis就能够把这些本来是零散的数据重新组合起来,能够用到像游戏、社交、Defi 里去,我们提供数据获取的组件,因为你要去运营,要去吸引流量,是需要很多数据去 drive 你的决策过程的,这是我们期望能够去给开发者提供的工具和能力的。

深潮 TechFlow:这种描述很像对桥定义的一个升级,好像不仅仅在说“跨链”本身。

董沫博士:对。桥就是一个消息到另外一个消息,或者说是“送信”。而 Brevis 是一个全链的数据验证和使用平台,范围要更加广泛。

LSD 如何再次点燃DeFi Summer

文章作者:彭勇 & Block unicorn

引言

以太坊的崛起,为DeFi生态起到了开天辟地的作用。从最早ICO(首次发行代币),项目通过以太坊智能合约出售首次发行的代币进行融资,迎来了ICO浪潮,触发了2017~2018年的加密货币牛市,为之后的DeFi项目以及技术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

DeFi Summer背景

2020年的以太坊DeFi Summer(去中心化金融之夏),是defi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之一,它带来了巨大的流动性和基础设施的疯狂增长,从而成就了今天的defi。DAPP疯狂增长的背后成就了投资者获得了财富,吸引了人们蜂拥而至,并向世界展示了defi的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金融普惠的伟大愿景。

以太坊颠覆性的DeFi项目爆发式增长,点燃了2020年DeFi Summer。以太坊网络再次成为牛市的发动机,为加密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创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代表性项目,如Uniswap、Curve、Yearn.Finance、Compound、Aave、MakerDAO等。

这些defi应用通过流动性质押挖矿,流动性质押挖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参与,刺激了用户将资产质押到流动性池,赚取交易费用和流动性挖矿奖励。

DeFi Summer流动性质押挖矿激励持续到了2021年11月,把defi的TVL推高到了1762亿美元。在达到历史高点后,由于大环境经济形式恶化,层出不穷的黑客事件、监管风险等因素,使DeFi Summer的热度难以继续维持。

DeFi Summer 泡沫破灭之后,留下了真正有价值的项目以改变世界,defi相关的项目仍然需要继续洗礼与技术的沉淀,为下一个DeFi Summer奠定基础,2020年的DeFi Summer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记住了这个疯狂的夏天。

DeFi Summer结束之后,2022年9月15日,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机制(POW)转变为权益证明(POS)机制(这个转变也称之为以太坊2.0),降低了能源消耗并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能。在以太坊2.0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以太坊的节点验证者,只要将32个ETH质押到网络中,维护以太坊网络安全和新区块的产生,同时可以获得以太坊网络的ETH奖励。

LSD 重要参与者

自以太坊升级到2.0,以太坊的底层资产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种改变将为defi带来新的机会和创新。围绕以太坊2.0的流动性质押凭证(LSD)生态建设的应用,正在不断扩张,它们正在不断的超越老牌defi应用,像Yearn.finance、Gamma、Convex Finance 等一些老牌defi应用也正在争先恐后的加入到LSD赛道争夺一杯羹。

以太坊合并以来,以太坊LSD生态应用的TVL达到363亿美元,占据defi总TVL的半壁江山,质押了19,012,429个以太坊(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1日),质押的EHT占总供应量的15.92%。

截至2023年4月21日,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单凭一个Lido(去中心化流动性质押节点服务商)在LSD质押赛道中占有了40%的市场份额,因为Lido为了降低用户的LSD门槛,质押0.0001ETH即可提供服务,几乎覆盖了所有用户。根据Defillama.com数据(截至2023年4月21日),Lido的TVL来到了11.7亿美元,处于LSD市场的领导地位,一跃成为了defi之首。

其次,是中心化质押节点服务商Coinbas,质押了价值45亿美元的ETH,在中心化LSD市场中占据最大份额(16.4%),仅次于Lido。由于之前美国SEC表示将要禁止散户质押加密货币,再加上SEC对Kraken交易所的中心化LSD服务进行了罚款(因为Kraken质押服务,被SEC判定是未注册证券),Kraken被迫终止了质押服务,监管的操作严重影响了中心化流动性质押服务的市场,因此Coinbas的LSD增长也开始放缓。

第三,还是中心化质押服节点务商Binance(币安)。作为全球最大的加密资产交易所,币安凭借自身的庞大体量和优势,为用户提供简单、便捷、无限制门槛的LSD质押服务,轻松获得了19.7亿美元ETH质押,占领了市场总份额的7.2%。

第四,Lido的最佳去中心化LSD服务商竞争对手—Rocket Pool。由于Rocket Pool的质押门槛较高,最低质押需要质押0.01ETH,所以在竞争方面落后于Lido的低门槛策略。自从2022年5月LUNA大崩盘之后,所有的LSD TVL都大幅下跌。2022年6月Rocket Pool TVL触底,只有2.55亿美元的TVL,当前的TVL上升到了17亿美元(截至4月20日),增长了6.7倍。

最后,Frax Finance 稳定币协议在2022年10月上线了LSD产品—FrxETH池,为协议实现显著的增长。Defillama数据显示,FraxETH池在去年的11月,只有800万美元的流动性质押,如今Frax Finance的FraxETH池拥有了2.96亿美元的LSD,实现了37倍的增长。

Frax Finance利用代币奖励收益组合,吸引了用户将ETH质押到frxETH池中生成frxETH,把frxETH和ETH添加到 Curve LP池中(赚取手续费),最后将LP凭证质押到Convex,用户分别会得到FXS、CRV、CVX这3种代币的奖励以及手续费收益。诱人的LSD收益组合,促使了Frax Finance高歌猛进。

LSD浪潮—DeFi Summer

LSD资产规模达到360亿美元,LSD的规模很快就可以超越现有defi规模,到达千亿美元。巨大的LSD资产正在孕育defi的创新,这些创新将推高以太坊的市值,泡沫被无限放大,吸引新的淘金者加入到defi革命中。

在传统行业中,房地产行业在金融市场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贯穿整个金融市场;LSD可以类比于传统的房地产行业,因为LSD资产引入到defi中,也可以贯穿整个加密市场围绕LSD建立衍生品、抵押借贷、结构性金融产品等,所以持有LSD资产的投资者相当于拥有一套优质房产。

LSD贯穿整个加密defi市场,房地产贯穿整个传统金融市场,它们都在各自领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 资本市场:房地产在资本市场作为重要的类别,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投资者提供收益,如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房地产证券化等。

对比房地产的LSD同样为投资者提供丰富defi收益,由于LSD本身自带收益属性和证券属性,持有者可以再将LSD质押到其他的defi池中产生更多的收益,如将ETH质押到Frax Finance生成frxETH,结合ETH/frxETH交易对添加到Curve LP池中(赚取手续费),最后把LP凭证质押到Convex中,分别可以获得3种代币奖励以及手续费和自身的LSD收益,总共有4重收益。当不满足这些收益时,可以随时将这些凭证卖出,转换成稳定币收益。

2. 金融市场:房地产是许多金融市场中的债务担保物,如抵押贷款。房屋抵押贷款可以被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些证券可以被出售给投资者以获得资金,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其他投资。

LSD在defi市场中是加密原生收益凭证,作为加密市场的重要的抵押品、生息债券;生息债券部分可以通过LSD原生应用Dank Protocol、Pendle将未来收益出售给投资者,提高资金利用率。

3. 货币市场:房地产还可以影响货币市场,当房地产市场活跃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借更多的贷款来购买房产,这会影响货币市场的利率。

LSD资产同样影响整个加密货币市场,当加密市场活跃和defi创新齐头并进时,人们会通过使用LSD资产循环抵押借贷,借出的资金将会推高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价格以及利率。

LSD对比房地产抵押借贷更加便捷,无需要拿着房产证到银行办理借贷手续,等待较长的审核时间,或许会错过市场的最佳机会。

第一轮DeFi Summer最高TVL是在1780亿美元(根据defillama.com数据),被熊市摧残之后的defi TVL在380~400亿美元徘徊,然后再逐渐上升,意味着有3~5倍的杠杆被清算(粗略计算:380x4=1500亿美元TVL,还没计算到1780亿美元的TVL)。

第二轮DeFi Summer,以LSD为底层收益资产,拥有更高的资金效率和流动性,可以创造更高杠杆倍数。我们想象一下,假设以太坊LSD和其他LSD资产规模有2000亿美元时,当中有30%(600亿美元)的资产会加上3倍的杠杆,600亿美元就变成了1800亿美元,这些杠杆资金可以撬动无数个投资机会,刺激整个加密货币交易市场,原生LSD应用也会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DeFi之王。

4. 经济市场:房地产市场对整个经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增长通常与经济增长相伴随,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则会导致经济衰退。此外,房地产市场还会影响物价和消费者信心。

在现阶段,虽然LSD不足以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受到全球金融机构的重要关注。无法影响全球经济的LSD,在加密货币的世界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密货币的增长,将伴随着LSD前行。

5. 出租收益:房地产投资者通过把房子出租给租户,获得每月的租金收益。

LSD资产凭证自带收益,不用像房屋一样担心空置率,物业维修和管理费。只要持有LSD凭证,无时无刻都是在收租(收益)。

6. 流动性:房地产是我国人民最喜欢的投资标的,也是我国人民认为最可靠的投资资产,被视为家庭的不动产财富储备。房地产是一项大宗资产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买卖需要时间、昂贵的手续费用,而且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往往不太平衡,买卖难度较大,流动性较差。

LSD凭证的买卖没有国界,无需许可,无需投入几百万,只要你的手机钱包有ETH,质押到LSD池子中就可以产生收益,适用于全世界的投资者。当你不想拥有这些LSD资产,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随时卖出全部LSD资产或部分LSD资产,相比房地产,不可以切割买卖,灵活性较低,如果不是优质房产,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抛售。

虽然LSD不能和360万亿房地产资产规模巨兽匹敌,但是LSD资产在投资方面具有高流动性、分割交易的灵活性、透明性(中国房地产行业经常会看到有价无市,被政策强行制衡)、低门槛、LSD自带收益优越于房地产无需不断的寻租。

总结

现在以太坊LSD还是处于早期状态,未来会看到以太坊LSD资产会占据主要领导地位,引领行业更上一层楼。本文中主要讲述了以太坊LSD,因为其他POS链的LSD资产,在组合性上较为薄弱,用户参与度较低,所以不具备拥有超过以太坊的影响力。以太坊的LSD收益资产,在未来的几年内还会继续大幅度增长,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加密生态系统。

半年内将会有超过20条新Rollup诞生,很可能有不少投资机会

做Rollup是一门好生意,这里面会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专门做Rollup的项目,目的是吸引别的应用前来部署到自己的Rollup上,自己则能挣矿工费的差价。比如现在的OP和Arb,都是这样。

另外一种是自己本身是一个项目,为了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完整的链主权,所以自己做了一个Rollup,主要是用于部署自己的应用,服务于原来自己的客户。

上周听到有人预测,半年内行业内将会诞生超过20条Rollup。我觉得这预测靠谱。

现在做一条Rollup的技术不难了,最核心的技术组件都可以用Opstack或Arbitrum Orbit来搭建,相当于有了完整的开源解决方案。难度肯定低于用部署链的SDK来发一条链。

除了Rollup核心组件外,还要开发好跨链桥,以方便资产从其他链接入自己的Rollup。

另外就是区块浏览器。

我想,部署一条Rollup最难的,也是成本最高的,应该这三件事了。

而得来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

矿工费降低,交易吞吐量上限提高,更及时的交易确认时间。

我想生态里涌现出做Rollup这生意的过程,一定会有大量的投资机会。那哪些项目会做Rollup?

我觉得cex肯定会做。

先有coinbase做模板,别的交易所都会跟进。

但现在最大的那几家交易所,都已经有自己的链了,像币安有bsc,ok有okchain。这些链本身的交易吞吐量都没用满,gas费也不高,没必要再基于这些链做Rollup。

就目前的情况,它们自家链的应用、资产和生态都集中在L1上,可以发挥出更好的可组合性效应,如果将这些资源用Rollup分裂开来,可能并不是一个最优解。

如果有自家链的交易要做Rollup,大概率也是基于以太坊来做,不知道这和自家链是否形成竞争关系。

就目前交易所自家链的数据,我想只有BSC有做自己的Rollup的必要吧。

而那些没有发过自家链的交易,做Rollup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了,可以弥补自己没有链的生态缺陷。

DeFi项目本身,我觉得是没有必要做Rollup的。

DeFi项目需要更好的可组合性,安全性要求极高,而做自己的Rollup会伤害这两者。

DeFi项目更愿意将自己的项目部署到成熟的Rollup上面,比如arb,它们是Rollup争抢的对象,完全没必要自己去搞。

我就很难理解为啥compound要自己搞一条链。

GameFi项目,特别是GameFi平台项目,可能有极大的动机去做自己的Rollup。

GameFi项目首先可以排除掉对可组合性的需求,用户对安全性也不会像DeFi那么敏感,对资金量的需求也不高。所以Game项目方自己起一条Rollup获得初始用户的门槛不会太高。

GameFi做自己的Rollup,最直接的好处就是gas费政策可以完全自主化,至少包括以下两项。

Gas费可以自己定价,虽然有打包交易上传到ETH-L1的费用波动,但长期来说可以想办法熨平,给用户一个稳定并且相对低廉的gas。

Gas费可以自己选择币种,可以使用自己的平台币。

这两项gas费的自主权,甚至可以让gamefi项目成为主要赢利项,就挣gas差价。

GameFi项目的用户体验和区块确认时间是高度相关的。Rollup可以让区块确认时间做到非常短,arb做到了0.5秒以内。但更绝的是Op,Op这个Rollup本身是没有区块的概念的,它的每一笔交易就是一个区块。Op的排序器将交易排好序,然后每次批次打包上传到L1,就当是一个区块。

GameFi如果能获得这种将所有交易排序的权力,其实是非常有利于设计更好的游戏的。

比如打斗类游戏,开枪是一笔交易的话,我和你几乎同时开枪,谁先死?这就是两笔交易排序的结果。

做游戏的,对链的自主权也很重要。所谓的自主权,就是链本身能不能配合游戏做一些修改,比如提供个啥接口之类的。

那些平台型的GameFi项目,比如Magic、Ape、sandbox,做成Rollup就更适合了。

那些不怎么成功的公链是否会去以太坊链上做一条Rollup,以融入以太坊生态呢?

不知道。

这个主题,在接下来半年里,值得持续思考。

为什么通过安全审计的项目还是会被攻击?

原文作者: Haotian(Twitter:@tmel0211),区块链安全从业者

本文首发于 2022 年 10 月,今日 zkSync 生态 DEX Merlin 流动性耗尽,黑客盗取 182 万美元资金。随后有读者发现,这个 Merlin 在上线前刚刚完成由 CertiK 进行的审计,虽然 CertiK 在报告中指出 Merlin 项目存在中心化问题,但仍没能避免安全问题发生,最终资金损失。

那么为什么通过审计的项目还会被攻击、Rug或者存在各种漏洞?区块链安全领域从业者 Haotian( @tmel0211)在本文针对一些审计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年底安全事件一个个接踵而至,黑客估计是怕市场熊的没钱了,以亿为单位先把年终奖领了。有人要问了,Rabby、TempleDAO、Mango 这些被攻击的项目,都是被安全审计过的,为何还被攻击了?有人甚至借此非议安全审计没意义,作为多年区块链安全行业的从业者,简单说两句:

1、各位看官得先调整预期,安全审计不可或缺,但审计完了也绝不可能一劳永逸。攻击和防御工事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我们看安全公司的 audit report 会发现,几乎每一个项目都能找出 1 个严重漏洞,2-4 个高风险漏洞,还有若干中等以及低级别的漏洞。你能说,这些漏洞发现没意义吗?有,但更多是降低安全风险!

2、有人会在东窗事发后说,漏洞这么简单,为何没被发现?这个问题很复杂,安全审计基于已有的工具,已有的经验进行逻辑审查,扫除代码缺陷,排查诸如溢出、重放、验签等常规漏洞。但 defi 等协议难的并非代码,而是复杂的金融业务逻辑,比如流程管控,外部组合嵌套,市场操纵等,超出安全公司的业务范畴。

3、区块链生态存在形形色色的组合,开源+非开源,已审计项目+非审计项目,链下 validator+链上执行等等,很多项目给安全公司的审计也都只是模块化展开,比如审计开源的部分,那未开源的部分呢?因链下流程影响到链上执行呢,因市场交易深度问题导致市场被操纵呢?出了事,不可能全部让安全公司背锅。  

4、可怕的是很多项目方,找安全审计的目的并不纯,只是希望拿到一份所谓的「安全背书」,抱有这样的心态做项目,其在自身安全防备上的投入可想而知。出了问题又一副我找 xx 头部安全公司审计过的无辜嘴脸,试问,项目本身在安全防御+加固+应急响应上的投入有多少呢?我想这才是安全事件屡见不鲜的根本原因;  

5、其实,行业生态大的威胁并不全是黑客攻击,更多是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人祸」,比如某些项目一旦遭攻击就会传出 rug 消息,我们司空见惯的网络钓鱼受诈骗等等,这些压根就没法统计,如果把人为 rug、网络钓鱼、网络勒索、资金盘诈骗等等一系列安全损失都统计起来呢?其安全威胁丝毫也不逊色于黑客;  

6、在我看来,加密行业安全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预期的生态是,项目自身安全防护+第三方安全审计预防协助+用户人人皆有安全意识,行业从根本上变得更「安全」。但事实上,安全公司压根不是 security 建设者身份,安全公司能作为修理工,桥塌修桥,路断补路就不错了。安全生态需要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守护。  

回报最大化:空投后交易代币的最佳时间

撰写:hoeem

编译:深潮 TechFlow

您是否考虑在空投后交易代币? 了解空投代币的最佳卖出时间以最大化您的回报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加密 KOL hoeem 复盘了 OP、CANTO、APT、BLUR、ARB 5 个代币在空投分发后的前 24 小时、14 天和 30 天内的价格表现,以找到出场与进场的最佳时间。

1:24 小时:最佳卖出时机

一旦收到空投,您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卖出。

如果您能够提早领取代币,那么您就有机会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并有机会在以后以更低的价格买回。它们都遵循类似的 24 小时规则,这是最好的卖出机会。

2:前 14 天:耐心等待

OP:为你提供了以 0.51 美元的价格购买的机会。

CANTO:为你提供了以 0.19 美元的价格购买的机会,随后继续抛售。

APTOS:为你提供了以 7 美元购买的选择,接下来加密市场持续崩溃。

BLUR:为你提供了 0.6 美元购买的机会,几周后 USDC 脱钩,导致加密市场抛售。

ARB:为您提供了以 1.11 美元的价格购买的机会。

耐心,一切优秀品质之首,你不妨等待一下。

3:前 30 天:上车时机

在空投后立即匆忙购买这些代币是没有意义的。在首个 30 天里,每个代币都试图确定其市场价值。然而,市场表现说明,在这首个 30 天内的价格已经达到了它的底部或非常接近:

OP:$0.40(底部$0.40);CANTO:$0.11(底部$0.07);APTOS:$3.61(底部$3.10);BLUR:$0.45(底部$0.45);ARB:$1.11(底部$1.11)。

这些代币都有一个共同点,是其他代币在生命周期的现阶段所没有的:新币法则,买新不买旧已经是市场的习惯。

让我们看看从它们在第 30 天的价格,感受一下这种习惯有多么强大:

OP:$0.40 ➡️ $3.22,涨幅705%;CANTO:$0.11 ➡️ $0.76,涨幅590%;APTOS:$3.61 ➡️ $19.92,涨幅451%;BLUR:$0.45 ➡️ $0.82,涨幅82%;ARB:$1.11 ➡️ $1.79,涨幅61%。

总结

1. 在第一个 24 小时内卖出你的代币;

2. 保持耐心,在前 14 天避免 fomo;

3. 前 30 天被证明是再次买入这些空投代币的绝佳时机。

空投“炸子鸡”LayerZero 的背后:安全性遭质疑,Stargate 竟成“跨链刺客”?

作者:西柚,ChainCatcher

近日,跨链基础设施 LayerZero 以 30 亿美元估值获得 1.2 亿美元 B 轮融资,让它再次成为加密社区的热点话题项目。根据加密数据平台 RootData 显示,截至今日,LayerZero 已经完成了3次融资共获得 3.15 亿美元,前两次分别是 600 万美元和 1.35 亿美元。

而在最近一轮的融资的采访中,LayerZero 联合创始人 Bryan Pellegrino 公开表示,LayerZero在协议发展完善后会考虑治理代币空投,尽管预计不会很快发生。

原本因未发币,LayerZero已被加密社区寄予空投厚望。本次融资更是彻底点燃了刷空投的热情。关于 LayerZero 的研报文章满天飞,各种刷空投教程在各大社群传播、甚至有交易所推出有关 LayerZero 未来代币的兑换凭证领取活动,例如 4月25日,Bitget 推出 LZBG 空投活动,支持用户用它未来兑换 LayerZero 官方代币。

LayerZero 交互数据也出现了爆发式上涨。据Dune数据显示,自4月4日开始,LayerZero链上交互量开始激增,近2周,单日完成的交易笔数都在20万以上,与Optimism、Avalanche主网链上日交易笔数相当(约29万笔)。其中,官方跨链产品Stargate近2周日内交易笔数都在15万左右,24小时交易量在1亿美元左右,TVL 为 4.4 亿美元。

但抛开空投预期带来的“流量”,回归产品本身,LayerZero 是否真的实现了跨链桥的创新、真的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跨链体验呢?

也有不少用户反馈LayerZero的产品存在费用贵、使用体验不佳等问题。例如,在使用 Stargate跨链时,有用户发现真实到账金额比显示金额要少、最终收费计算下来远远高于其它常见的跨链桥如MultiChain、Hop等。此外,LayerZero开发的跨链桥Aptos Bridge,资产进入Aptos容易,转出难,从Aptos提款至少要等待2-3天等等。

不懂底层技术的用户并不关心LayerZero的创新机制,而更看重真实使用体验,如果Stargate等产品功能不更新改善,当空投预期过后,将会有大量用户流失。

LayerZero 技术、生态概览

a16z、红杉资本、Coinbase Ventures、Binance Labs和Multicoin Capital等知名的加密资本基本上都参与了LayerZero的融资,LayerZero到底有何魔力吸引这么资本支持?

LayerZero本身是一个跨链基础设施不是一个跨链桥,可帮助用户或开发者实现不同区块网络之间的信息传递,还可以实现不同区块网络中DApp间的信息传递,如A链上的DeFi应用的数据及资产交互信息,可以传递给B链上的DeFi应用中。借助LayerZero,开发者可以跨多个区块链部署DApp应用,不通过跨链桥就可实现交互,也就是所谓的全链DApp。

目前,LayerZero已支持Ethereum、BNB Chain、Polygon、Avalanche、Fantom、Arbitrum和Optimism、Metis等EVM链和Aptos等非EVM链之间的信息传递。

目前常见的跨链信息通讯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中间链,在目标链和源链之间搭建一条中间链,如Multichain。这种机制下,必须相信中间链是一个完整可靠的签名机制,此外,中间链容易遭到黑客攻破;另一类是轻节点,在各条链上部署一个轻节点,通过节点来实现消息的传递,如Cosmos IBC。使用轻节点传输信息最安全,但也最昂贵,目前在以太坊上运行一个链上轻节点,每条对立链每天都要花费成千上万的美元。

这两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LayerZero则通过在各条链上部署“超轻节点”智能合约、辅以使用链上预言机(Oracle)和链下中继器(Relayer)完成不同链间的通讯和信息传输。所谓“超轻”只需存储少部分数据信息如区块头可不按顺序按需存储即可。

例如,小明想用LayerZero从链A向链B发送一条消息,首先要通知A链上的预言机和中继器要发送消息,预言机将相关的区块头(A链上最新交易的摘要)发送到B链的超轻节点上。中继器会将A链上的交易证明提交给链B,如果区块头和交易证明都被认为有效,消息就可以发送到B链上的接收者。如果区块头和交易证明不匹配,该消息将会被忽略。

LayerZero节点LayerZero节点

超轻节点辅以预言机及中级器的方式,可以降低节点的运算成本,还分化了中间链的风险。正因为这个创新机制,LayerZero被认为开拓了跨链设施的新时代。

通过LayerZero,不仅可实现资产跨链,在实现了跨链消息传递之后,还可以实现跨链状态共享、借贷、治理等,也是所谓的全链。如今,Layerzero已在跨链DEX、多链借贷、稳定币等领域进行了布局及探索。

Layerzero生态产品:

官方跨链桥Stargate—支持原生资产跨链。

USDC Bridge——Layerzero和Circle合作开发的USDC原生资产全链桥跨链。

Aptos Bridge——Layerzero和Liquidswap DEX 合作定制的跨链桥,支持Aptos生态与BNB Chain、Polygon等网络之间的资产跨链

BTC.b(Bitcoin Bridge)——专为BTC资产打造的桥,支持集成LayerZero 支持的网络中无缝集成 BTC

Testnet Bridge——是 LayerZero 推出的为开发人员使用的公共产品。开发者可以通过 Ethereum Goerli 测试网的 GETH 桥接兑换成 Ethereum 上的 ETH。

Rage Trade——是建立在 LayerZero 之上的衍生品交易所,用户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期货或期权的交易。

多链借贷RadiantCapital—基于LayerZero部署在Arbitrum上的多链借贷项目。

多链NFT项目gh0stlygh0sts——基于LayerZero的全链NFT,支持在不同链之间转移。

LayerZero Name Service——是专为多链打造的域名服务,用户注册域名后,可在以太坊、BNB Chain、Polygon等链上展示域名身份。

此外,Sushiswap和Pancakeswap、TradeJoe、HashFlow官方都集成了LayerZero采用Stargate进行跨链DEX开发。

LayerZero安全性遭多次质疑

尽管LayerZero有众多优点,但依旧有开发者提出有开发者质疑,LayerZero设计虽然巧妙,但依旧存在漏洞,如预言机和中继器有联合作恶的可能,或预言机信息延迟。

其实关于LayerZero的安全性从来没有停止过质疑。今年1月份,L2Beat曾用一个实验破解了LayerZero声称的“其设计设计消除预言机和中继器合谋的可能性”,在该实验中L2Beat表示,没有项目限制自身对预言机和中继器的修改权限,使得当黑客获得了权限后可以随意进行攻击。这就使LayerZero依赖两个链下组件中继器和预言机在不同链之间进行消息传递,用户必须相信中继器和预言机不会合谋作恶,也必须相信协议本身不会对Relayer造成伤害。但根据L2BEAT等的实验,在LayerZero的架构中,中继器和预言机是可以被更改的,攻击者随时可以通过更改中继器和预言机提取底层资产。

在这之前,2022年3月,神鱼的Cobo区块链安全团队发文表示,LayerZero曾存在漏洞,该漏洞可能导致所有依托LayerZero构建的跨链项目的资产受到影响。尽管后来LayerZero项目方已经修复该漏洞,但是不排除还存在其他被攻击漏洞的可能性。此外还补充到,LayerZero项目的关键合约目前大都还被EOA控制,没有采用多签机制或者时间锁机制(TimeLock)。如果这些特权EOA的私钥一旦泄漏,也可能会导致所有上层协议的资产受到影响。截至今日,LayerZero官方并未对此做出说明。

关于预言机及中继器联合作恶的机制,已经有项目在探索是不是可用零知识证明的方式来避免,如跨链基础设施Way Netwrok等。不过,由于现在零知识证明计算较为复杂,还未见到真正普及应用的产品。

不过,也有用户表示,目前项目技术不是最重要的,作为底层基础设施更多考验的是项目方的运营能力及其生态,从如今的生态发展及市场影响力效果来看,LayerZero无疑是成功的。

Stargate成“跨链刺客”:费用贵、收费不透明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除了跨链桥的安全性,对产品最直观的评价则来源于使用体验。目前,市场上对于LayerZero的称赞远多于批评,但实际上 LayerZero相关的生态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槽点。

例如,Stargate作为基于LayerZero推出的官方产品,自然成为重要的空投交互主战场,但也成为了LayerZero生态中争论最多的产品。

Stargate于2022年3月推出,是基于LayerZero的首个跨链应用,主要专注于原生资产的跨链。

Stargate认为当前的跨链桥也存在“不可能三角”,即“资产跨链的到账即时性”、“跨链流动性资金池的统一性”、“跨链转移后的资产原生性”这三个要素,在当前的跨链设施中只能满足一个或两个。Stargate号称可以解决这个“不可能三角”,可实现原生资产及时到账。

目前,Stargate已在以太坊、Avalanche、Polygon、BNB Chain、Fantom、Arbitrum和Optimism、Metis上线,支持USDT、USDC、ETH、FRAX、DAI、BUSD等原生资产在不同区块链网络之间转移。

用户对Stargate最大的不满主要集中在费用方面。因为在使用Stargate跨链时真实到账金额比显示金额要少,最终收费计算下来远远高于其它常见的跨链桥如MultiChain、Hop。难道Stargate有意隐藏真实跨链费用,来吸引用户使用?

这主要是因为Stargate对非STG代币转账会收取0.06%的费用,且收费机制显示比较特别。

一般跨链桥会从跨链金额中扣除手续费及链上GAS费,显示的到账跨链金额也是扣除链上GAS费以及手续费后的金额,比如用Multichain跨链桥,将Fantom上的100USDC跨链至以太坊,显示的到账金额是60U,这是扣除了平台的0.1%手续费和以太坊链上GAS费之后的最终金额。

Multichain跨链收费Multichain跨链收费

但在Stargate,显示的到账金额是最高的,仅扣除了平台收取的手续费,并没有扣除所支付的链上GAS,Stargate跨链时目标链GAS费由源链代币支付。

在Stargate费用明细中主要由“Gas on destinatioin(目标链GAS费)”、“Fee平台手续费”、“Gas Cost”。目标链GAS费显示为0并不是真正的为0,其实是由源链代币支付的,而“Gas cost”包含支付目标链GAS费和源链GAS费两部分。且用来支付目标链GAS费的是预估费用,最终支付金额取决于交易时的具体链上收费情况。因此用户进行跨链交易时,Stargate实际收取的跨链费用为扣除源链Gas费用之后的“Gas cost”与“Fee”的总和。

比如把Fantom上的USDC跨链至以太坊上,Stargate页面显示收到99.94USDC,但是你点开收费详情页面就会看到,还需要另外支付79.61FTM作为链上gas费,这个费用还是预估费用,在实际跨链中支付的金额可能会更高,如本次跨链最终支付的Gas费为79.8FTM,在扣除源链GAS费(0.15FTM)后,还需要再支付目标链Gas(79.77FTM),其实最终到账金额是(99.94USDC-79.61FTM),实际到账金额约67USDC。

Stargate跨链收费Stargate跨链收费

另外,Stargate的收费明细一般不会主动显示,在早期甚至根本没有明细,需要用户点击金额下面的小三角符号才会看到收费明细,这就会导致很多用户以为显示的到账金额就是最终到账金额,支付GAS费的时候才发现需要花费巨额费用,以致让用户有种被骗的感觉。因此Stargate被用户称为隐藏的“跨链刺客”。

链上玩家NANA曾在社群发言称:“之前用Stargate从Arbitrum上跨链ETH到以太坊时,因为收费是ETH没有察觉,但从Fantom上跨链时,GAS费支付token不同,一下付了几十个FTM,被吓了了一跳,就再没用过Stargate了”。

除Gas费外,Stargate跨链手续费也是一大坑,它虽表示跨链手续费是0.06%,但根据不同币种和不同链路收费也不一样,有的是0.1%,有的可能更高。如果跨链资产不同、金额较大会受手续费和滑点影响最终兑换金额

还有LayerZero和Liquidswap DEX合作开发的Aptos Bridge跨链桥,资产进入Aptos容易,退出难,用户充值资产到Aptos只需几分钟,但是从Aptos提款至其它链至少需要50万个区块确认后才能完成,大概需要等待2-3天,在早期甚至需要100万个区块确认。而同样支持Aptos生态跨链的Wormhole和Celer退出时间是即时的。尽管官方表示是基于安全性的考虑,但在这个效率为王的年代,时间慢就是最大的致命伤。

Aptos Bridge跨链桥

以至于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如果不是为了空投,跨链肯定优选费用低、到账时间快的跨链桥,根本不会用Stargate、Aptos Bridge,现在之所以使用它,忍受它的高费用,是为了它的空投。

大多用户并不关心所跨链的资产是否是原生资产,更关注跨链的费用及到账时间,但是这两方面,相较于其它第三方跨链桥,Stargate优势并不明显。从当前的数据也可以看出,LayerZero用户使用频率并不高,交易次数在5次以下占总交易量的61.9%,其中Stargate跨链资金额度主要集中在500USD以下,在用户群体中占比69.5%。

Stargate自上线已经有1年的时间,但在收费机制上尚无改进。不过,在3月15日Stargate V2升级版本的提案中,其中有一条提案会优化链上GAS费获得了不少社区用户支持。

空投预期一旦兑现,LayerZero及其生态产品目前的“繁荣泡沫”恐怕会被戳破,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创新收费机制,或许才是最优解。

比特币生态 “狂飙”

自诞生起的 15 年间,比特币很少被用于点对点转账及价值存储外的其他用途。但随着 Ordinals 协议的出现,这条古老的公链也焕发了新的生机。

从 2022 年 12 月 14 日以来,比特币网络上已经铸造了超过 160 万个 NFT 。这些 NFT 类型包括图像、文本、音频和应用程序等,每个 NFT 都可以与聪(sats)相关联,这是比特币的最小单位,它们都有唯一的序号。

随着 Ordinals 协议逐渐获得更广泛人群的关注,早期上线的比特币 NFT(如 Ordinal punks)场外交易量激增,让越来越多的 NFT 爱好者对此感到兴奋。Yuga Labs 等蓝筹 NFT、Magic Eden 等 NFT 市场以及 OKX、币安等头部交易所更是抢先瞄准机会,纷纷支持 Ordinals 生态,带动其使用量爆发式增长。

但相比于以太坊链上的繁荣景象,比特币就像一片荒芜之地,上面鲜有基础设施和辅助工具,目前可玩的领域主要集中在 Ordinals NFT、BRC-20 代币以及 BTC 域名。

下面,Odaily星球日报就和大家一起看下,这三个领域目前的发展现状。

「BRC-20 」设施仍不完善

「BRC-20 」创新实验上线近两个月,Fomo 仍在持续。

早期的 ordi 代币从被铸造至今已有百倍涨幅,随着市场热点逐渐分散,「BRC-20 」作为早期、带有 「meme」属性且有 BTC 生态做背书的创新概念,再次成为近期市场上追逐的焦点。

「BRC-20 」代币标准是一个由 Twitter 用户@domodata 于 2023 年 3 月 8 日创建的,尽管创建者一再表示这只是一个创新性的实验,最初的目的是想要尝试创建一个可以对标「ERC-20 」令牌标准的模式,尽可能的实现在比特币上进行部署代币合约、铸造代币和转移代币的功能,并不值钱。

但是同为 BTC 生态的一份子,「BRC-20 」代币相比于 BTC NFT 具有更大的炒作空间,并且@domodata 创建的这套代币标准简单易懂,任何人都可以基于此一键发币,因此在该代币标准上线一天的时间就已经有 meme、punk、pepe 以及 sats 等代币被部署。目前「BRC-20 」Token 项目已经超 4000 多个。

但是正如@domodata 所说,这些代币并没有实用价值,只是一种在比特币中存储脚本文件并使用该文件作为一种方式将代币赋予 satoshis,然后允许它们从一个用户转移到另一个用户的方式。 且「BRC-20 」生态的基础设施几乎为零,没有具有流动性的交易所,无法保障代币交易的安全,并仍存在很多缺陷。

唯一一个开放的 UniSat 交易市场因为其代码漏洞,遭到双花攻击,让攻击者借机创建了不被协议记账的假代币,造成约 70 笔交易受影响,无奈只能关停服务进行维护。

此外,虽然「BRC-20 」代币名称采用先到先得的铸造方式,但是代币可以设置供应数量,因此与域名独一无二的性质相比,也无法激起大量的抢注热潮。目前也只能依靠代币名称的“meme”属性在初期 Fomo 一波。

不过,从市场情绪上来看,这不太可能阻止散户在有缺陷的设施上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反而会激起更多开发者的热情,相信不久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大量用于部署、铸造、发送和接收 「BRC-20 」代币工具的出现。

Ordinals NFT 或成为资本主攻的应用场景

与「BRC-20 」不同,Ordinals NFT 出现最早,且其基础设施也发展的最快。

与 ETH 或其他智能合约制作的 NFT 相比,Ordinals NFT 是直接刻在单个 satoshis 上,然后包含在比特币区块链上的块中,完全驻留在区块链上,不需要侧链或单独的代币。从这个意义上说,Ordinals NFT 继承了比特币本身的简单性、不变性、安全性和持久性。且用户可以查看 satoshis 被挖出来的时间和顺序,甚至可以根据各种标准如多长时间前被挖出的,是否参与了著名的交易等等,来赋予 Ordinals NFT 的稀有性,使其具有收藏或交易价值。

目前,Taproot Wizards、Pepe 以及 Bitcoin Punks 等是最著名的 Ordinals NFT 系列。 Yuga Labs 的「Twelvefold」最高以 7.115 BTC 竞标成功,也为 Ordinals NFT 扩大了影响力。目前,其地板价在 24 ETH。

虽然这些 NFT 的后期赋能玩法尚不明确,但 Ordinals NFT 的出现也让我们见证了比特币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的时刻,投资更加倾向于具有创新的典型用例上。比特币 NFT 的叙事复兴,也将重塑用户和投资者对比特币区块链的古老、刻板的看法。

与一个月前相比,Ordinals 生态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OpenOrdex 采用部分签名的比特币交易 (PSBT) 来实现 NFT 的买卖。PSBT 可以在没有智能合约的情况下,实现交易的去信任化;避免了通过 OTC 渠道进行买卖的不安全性,被认为是该应用场景下基础却关键的技术。

Xverse 推出了「恢复资产」功能,可以解决将 BTC 资产和 Ordinals NFT 相互转错地址的问题。

OrdinalsBot 可以快速完成 NFT 铸造。还有提供分析底价数据等一系列为 Ordinals 生态提供支持的工具。

根据 Galaxy 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到 2025 年,Ordinals NFT 市场规模将达到 45 亿美元,且到 2023 年第二季度 Ordinals NFT 的市场基础设施将趋于完善。开发者也将继续探索新型去中心化软件或比特币扩展技术等。这些新的用例将继续推动人们对比特币的感兴趣和采用。

比特币域名,下一个炒作风口

域名与 NFT 一样,具有很大的炒作价值和发挥空间。参考以太坊域名的发展历程就能得到印证。对于尚未被完全开发的比特币区块链来说,与以太坊域名的数百万注册量相比,它们仍然很年轻,因此,我们仍处于早期阶段。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比特币域名体系有两种:基于 Stacks Network 的 BNS 系统以及基于 Ordinals 的域名项目。

虽然 Stacks 和 Ordinals 都使用比特币区块链,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例。Stacks 允许开发人员构建可以与比特币交互的复杂 dApp,而 Ordinals 提供了一种简单而优雅的方式来在比特币区块链上记录数据,而无需使用智能合约。

因此,在两者上构建的域名项目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目前大部分集成 Stacks 的域名应用也主要应用于 Stacks Network,它集成了闪电网络,可以支持转账功能并代表 Web3 中的身份。

而 Ordinals 域名项目更像是 Ordinals 生态的文本 NFT,所有数据都将永久存储在比特币第一层。只要比特币存在,比特币域名就始终可以被搜索和使用。但缺少智能合约,Ordinals 域名是否具有可用性?还是只能作为文本 NFT 存在。BTCDomain 这个项目找到了解决方法。

BTCDomain 现已可被完整解析。用户可以在平台上自由使用域名收发 NFT 和 BTC。除此以外,BTCDomain 还实现了产品和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在官网注册或者在二级市场购买「.btc」域名后,域名不止可被解析到你的比特币地址,持有者还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存储和解析完全依赖于 BTC 主网的主页。以下是「helloword.btc 」的 demo 示例:https://helloworld.btc.page/ ,网站解析完全基于链上数据。这一功能打破了 Web2 和 Web3 的边界,极大丰富了比特币域名的使用场景。

此外,BTCDomain 还构建了一个用户友好的域名注册和管理系统。第三方应用也开始集成这个新的域名解析功能。值得注意的是,BTCDomain 还采用了 ZK 技术,该技术使比特币成为一个可用的数据链,创建了一个类似于智能合约的系统,完全是比特币原生的。借助 ZK 技术,用户可以通过数学证明确认系统的安全性。

当然,比特币域名发展仍处于早期,还有很多技术及实用性问题急需解决。不过,随着比特币生态系统的发展,域名服务的应用场景会更为广泛。

当前加密空投的4大问题:我们正在大规模进行错误的奖励激励

原文:Kerman Kohli

编译:GWEI Research

在两周前,我写了一篇关于Arbitrum如何有效地为每个用户支付2175美元以获取一个地址的文章。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全文:

https://kermankohli.substack.com/p/arbitrums-2175user-acquisition-campaign?utm_source=substack&utm_campaign=post_embed&utm_medium=web

我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我想通过这篇文章逐一回应每个观点,因为我认为每个人都提出了值得关注的有效观点。

1.去中心化戏剧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回应。逻辑是通过将代币分发给大量用户,你可以避免证券法,因为网络被认为是去中心化的。我的意思是,我绝对不是律师,但我认为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我们甚至不知道关于空投和代币的实际法规。在SEC表示Coinbase 通过质押提供证券化产品的世界里,你真的认为你的空投会通过测试,因为它分发给了1%的用户而不是50%的用户吗?这种想法是妄想。认为有某种神奇的标准可以让你摆脱困境的人或公司是不诚实的,因为没有任何关于如何在这里采取行动的指导。

其次,在Arbitrum的例子中,内部人士推翻了DAO的第一次投票,因此他们可能满足的任何去中心化法规都被他们接下来的行动抵消了。你绝对不能说你进行了广泛的代币分发以“去中心化”你的网络,而在没有你的“管理者”的情况下一致通过网络变更。这两种行为彼此不一致,我们可以说许多其他协议的DAO也是如此。那么,还有什么可能发生的事情呢?这让我们进入下一个观点。

2.早期流动性

空投可以大大满足团队成员和早期投资者的利益,为他们提供极高的流动性和估值。我想分开讨论这两点,因为我认为它们各自值得关注。让我们从流动性开始。在传统的web2创业领域,流动性大约在10年左右,而且这还是很乐观的,假设相关的创业公司决定实现流动性。下面是一个展示这种现象数据的图表。

幸运的是,在加密领域,我们不需要等待那么长时间才能在资产上实现流动性,因为我们拥有程序化的、永远在线的全球市场。不幸的是,我们跳过了太多步骤,为那些不值得的资产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并在此过程中创造了非常扭曲的激励结构。如果你想知道我的完整观点,请阅读下面的内容:

https://kermankohli.substack.com/p/part-2-broken-unit-economics-investor

简而言之,作为一个早期参与者,你投资的内容并不重要。只要你的品牌足够好,让你以相对合理的估值(1000万至2500万美元)进入最热门的交易,你就可以在牛市轻松地抛售给散户,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这基本上意味着大量的垃圾被投资,并且会被大力推广,因为投资者拥有最响亮的声音(拥有最多的Twitter关注者和媒体联系人)。项目方团队乐于接受这一点,因为如果你可以在估值相当于你在10年后成功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就退出你的股权/代币,为什么还要努力工作(到10年后)呢?

3.虚假数据和虚高估值

首先,让我们说一句,加密领域中大多数项目的估值都相当扭曲。每当你看到“项目X获得了Y个用户”时,确实要想一想这意味着绝对没有什么。因为创建新帐户的成本接近于零,相信原始用户数量具有实际价值是一种极不合逻辑的智力谬误。在我关于Arbitrum的上一篇文章中,我发布了他们用于空投的标准。你可以在这里找到:https://docs.arbitrum.foundation/airdrop-eligibility-distribution。

我将其发布在下面,因为我想逐步介绍这个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原截图原截图翻译截图翻译截图

考虑到在Arbitrum上进行的平均代币交换成本为0.28美元(https://l2fees.info),你可以推断出一个钱包具有以下内容:

15.00美元:从Arbitrum跨链至以太坊(以此交易为例:https://etherscan.io/tx/0x1641c1446380ce17956ea3a5a4d119edb43a8327fea345dcca3740a99bc37788)

2.80美元:在某种DEX上交换5种不同的代币(批准+交换=总共10笔交易,每笔0.28美元)。这意味着你已经与6个合约互动过。

4.20美元:在Aave上借出5种不同的资产几天(批准+存款+取款=15笔交易)。这也意味着你至少与6个合约互动过,因为在Aave的合约架构中,每个资产池都是独立的合约。

这是一个相当基本的例子,表明花费约22美元将获得Arbitrum的最低层级的空投。我认为可以从成本更低的网络进行跨链,将大大降低这一成本,但我现在只是写一篇文章。最低层次的空投会给你625个代币,价值800美元。现在这变得有点奇怪,因为这个模型中有一些假设:

空投猎人如何知道做什么与不做什么?他们如何估算网络上线时的估值,以计算他们的投资?他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规避不符合资格的风险(使用网络上的其他dApp,这将给你空投,有效地为你建立一个很好的虚假声誉以供重复使用)?

正如你所看到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基本上变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收益/成本方程。如果你想更加安全,只需请ChatGPT帮忙,甚至为你编写执行脚本就可以了!

最糟糕的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我们都愿意一起玩这个集体幻觉游戏。一位网友的评论很好地描述了这种情绪:

我的观点是,如果没有这些人,Arbitrum的估值可能会在1亿美元左右,而不是现在的100亿美元+ 😉

所以在我看来,这些团队通过进行这些空投并没有真正放弃什么。相反,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资产翻了好几倍。

为什么要费心去找出真实的数据,较高的虚假用户数量意味着你可以在估值上要求溢价。投资者和创造者似乎一致认为,在他们的生态系统中找到真实用户数量并不是真正的优先事项。只要生态系统中的其他人能相信那些明显非常假的数据,他们就会愉快地玩这个游戏。尽管真实的数据并不高,但如果继续激励假数据,我们就会扭曲整个行业的激励机制。

这告诉创造者(项目方),只要你建立的东西能吸引"机器人制造商“",投资者就会为你的项目提供资金,而且你可以在数十亿美元的估值下赚大钱。

4.“用户”所有权

这与第一点类似,尽管触动了不同的弦。你可以将产品/协议的所有权赋予用户,但仍然是中心化的——在我看来,这两者是不同的。尽管它们有时可能是相辅相成的。现在的论点或思考是,加密货币是一种独特的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服务为使用我们的产品的人赋予权力,让他们分享他们创造的价值。这是一个梦想: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Uber刚开始的时候赚到了Uber的股权……” 我明白,为了完全明确,我也完全支持这一点。让用户拥有你的产品的能力是神奇的,具有改变游戏规则的作用。

然而,有一件事情人们一直在忽略,或者只是视而不见。与您的链上合约互动的每个人都不是真正的用户!

从统计上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你或你的产品几乎没有增值。这就像经营一家咖啡店,说每个走进你商店、在地上吐口水、占用一张桌子10个小时而没有购买任何东西的人都是“你非常珍视的忠实顾客”。如果你相信这一点,那么你理应让自由市场关闭你的生意,让更精明/更好的所有者利用那些房地产。

我上面描述的例子正是目前大多数加密网络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你有机器人农民进来,除了虚假的指标之外,几乎没有提供任何价值,然后得到代币并抛售它们。现在我原以为这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糟糕事情,但我收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回应,我觉得应该明确指出,以确保我们站在同一战线。

“假用户很好,因为他们为真正的用户产生了炒作。”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昂贵的营销活动,其中被滥用和利用是内置成本的一部分。“假用户很好,因为他们可以尝试使用并提供反馈。”错误的,作为一个在这个领域建设的人,这些人给出的最好的反馈是“农场页面上的质押APY数字是坏的,开发者请修复”。他们是绝对寄生的。“假用户很好,因为他们把他们的代币卖给愿意购买的人。”呃,你知道项目可以直接向关心的人出售代币,或者购买方需求可以用来推高价格吗?浪费购买方需求在空投农民身上只是让你的价格保持浮动的最低要求。你希望价格上涨,而不是横盘。“假用户很好,因为没有他们,代币的流通量只有1%。”再次错误,如果你找到足够多的有价值的用户,我保证你不会有这个问题。第二个反驳是你不需要一次性分发所有的代币!这似乎很明显,但事实就是如此。“假用户很好,因为他们可以实现广泛的代币分布。”不,这再次是客观错误的。你的网络所有权被集中在了精明/剥削性的机器人农民或你的网络的机构购买者手中,而不是真正提供价值的终端用户手中。

我很抱歉,我必须如此清楚地表达这一点。但是,人们为了证明客观上糟糕的商业实践,所说出的废话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总结

我所写的一切都是通过多年密切观察许多空投、空间中各种参与者的行为,但更重要的是——查看原始数据得出的。

我还有很多可以写和分享的内容,但我们留待下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开始解决这些问题的明确方法,但首先需要集体思维的改变,将数据准确性作为优先考虑的,因为没有数据比用伪造数据来证明不诚实的叙述更糟糕。

客户获取是整个行业的一个最大瓶颈,我们正处于官商勾结的资本主义状态,大规模奖励错误的激励。

下次再见,我希望这会给你提供很多思考,并提供你的想法!